古今画家,大体可分为两类:官方的和在野的。此前的宫廷画师,因吃皇粮,创作多是一应主题,享有观世之誉。传世之精品并不多见。相反,为民间艺人,而自愿结社者,因创作题材广泛,不限规矩,兴至则解衣磅礴,精神之作则屡载画史。这个现象反证了艺术女神不臣服于常规原则,却欲独步于宽闲之野。
建国以前,艺术家多以情性相投风格相近者结社面世。民国时期著名的“湖社”以及自下而上至今、蜚声海外的“西冷印社”,便是突出的例子。这些民间组织的成员,多是当时的画坛精英,也是后人有口皆碑的贤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美协一统画坛、拒斥“墨画”。二三十年间,画家们集中地创作一幅幅煌煌巨制,我们只顾看到“山河一片红”的雄浑景象,却见不着做为艺术家的独立面貌。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创作也转而有了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民间艺社又开始如雨后春笋,拨地而起。从继承与创新的方面弥补了现行主流文化的某此欠缺。如今,我们闻到画坛的新鲜气息,“新人画”、“新山水”、“实验水墨”、前卫艺术等等形神各异的开放姿态,形成了新一轮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汕头,象“水墨村”这样三、五画家啸聚切磋技艺的现象,可能将日渐普遍起来。
我较熟悉的“水墨村”,是由谢种松,郭莽园、陈耀年三位画家合伙租房,布置成一处创作室,闲来饮酒品茗谈艺、兴至展纸挥毫,以尽画画人淋漓之兴,以水墨结缘,由是也招来一群村友、围观喝采,古文人之风在此亦得一见。
“水墨三友”辟画室于市声喧响、 人迹杂沓的金砂乡里内,属于人境庐。试看三位定力如何:谢老种松,“四两酒”进入状态,脱口一曲潮剧以滋韵味,画画、刻印或书法,状态好时笔墨淋漓酣畅,画毕,微薰侧目,踌躇满志;郭老奔园,一笔上手,目中无人,横涂竖抹,画毕叫好。三友之中陈耀年君较年轻,却独怀气功之技,以定盛定之火,曾观其书写大幅“虎”字,如入气功之态,又具舞者之姿,气功入书入画,看官信乎?
戏言之赘。确实,当我们七转八拐,穿过阴湿的小巷,踏入仅有二室一厅空间的水墨村时,身心感到一阵解脱的轻松。于是,羡慕起他们从喧闹人境中偷来的这份闲情。拥有人间这份闲情,其实已获得中国画之精神,由是,我联想起文人画家郭奔园笔下那种疏落野逸的画作意境、谢种松的高士消夏、“玉川居洛”等小品的神韵,他们的作品,正是这种闲适人生的写照。
走出“水墨村”,似乎还听见谢老反复唱着:“水墨村中水墨馨,诗书画印养怡情……”那声音有种旷谷幽兰的韵味。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