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考”字了得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演讲时,比较了美国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哲学的差异。他说,美国教育鼓励广泛的兴趣,注重灵活多样;中国教育注重狭窄的专业,讲究扎实的操练。他说,美国中学教育出来的中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在奥林匹克数学比赛中,比不上名次,常常是倒数第一、第二,这样已持续了好多年。近一两年,有一种新的看法,认为美国之所以今天经济这样成功,正是因为它所教育出来的中学生考试不行。
这与中国学生的情况刚好相反,没有谁比中国学生更能考试了。考!考!考!中国人一辈子似乎都在没完没了不停地考试,都为了在一份份答卷上码上一些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打勾选择。中国的孩子最累!从幼儿园开始就步入了漫长的考试旅程。语重心长的启蒙,甜果点心的诱导,鸡毛掸政策的威胁恐吓……父母们可谓费尽心机、软硬兼施,目的不外是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考试事业中来。家长们在有意无意中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将来有出息!”我不知道这对孩子是否公平?
家长总会限制孩子看电视,这里有多种原因。一则怕电视占用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二则电视上缺乏适合孩子看的节目。对于后一个原因我感受更为深刻,目前电视上除了动画片几乎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电视节目,而屈指可数的几个小学生、中学生节目不知什么时候也变成了“考场”,都办成了知识竞赛之类的节目,大有“寓考于乐”的味道。而参加节目的代表也都是通过选拔出来的所谓尖子生(也就是考试高手)。这种组织结构与奥林匹克数学比赛有什么不同吗?“某某某的代表作是什么?”“某某作品是谁写的?”……考试考到电视上来了,整个社会同仇敌忾般努力地在孩子们身边营造起了浓厚的考试气氛。到学校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回到家里对着电视里的学生节目还是考试,谁受得了?于是孩子们只能从《还珠格格》之类的电视连续剧里偷着乐了,没办法!有比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更能让他们乐起来的电视形象吗?说实话,还真没有!因为大人们压根就没想过让孩子们在电视中真正地得到娱乐,怕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温习功课、准备考试的时间,这么重大的责任谁担当得起?
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奇,于是他们只能或被允许或偷偷摸摸地与大人们一起看又长又臭的言情或警匪电视连续剧,一起在悲欢离合、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里寻乐。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早熟起来的!
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成为考场的好手的,而象钱钟书那样弄不好数学就考零分的人,注定要被学校、被社会所淘汰。因为在当前的教育中,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我在学生时代曾见识过一道可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考题:“新闻记者象什么?(填空题)”,答案是:“小蜜蜂,嗡!嗡!嗡!”。这题一出来,全班同学集体向学校请愿,要求更换老师。这类考试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
这样的层层设“考”真的好吗?孩子是没有选择权的,不象大人——评职称得考外语,大不了咱不评了!让那些读外语专业的人都成为高级专业人才吧!而孩子能怎样?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