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戴维 里斯曼把社会形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引导”的社会;二是“内在引导”的社会;三是“他人引导”相揉合的社会中。戴维 里斯曼把“内在引导”的社会假定为,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自信自己的创造力。那么站在艺术这个角度。我们无疑期盼着进入“内在引导”的社会。一位学者说得好:一个民族无论大小,只要批准她的艺术家持有个性,就可能指望回收创造力丰盛的大师。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在我们汕头,数日之内可看到一个画展已是事实,并且,点缀在街道楼宇间的商业画廊似已形成一种景观,这种物质富足带来的人文环境必然观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只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画展多是传统山水、人物、花鸟,它们出自公认的名家之手,一笔一画,变成了一种众望所归的模式、定式,这种商业操作与习惯操作结果,强化了地方审读方式与心理定势的单一,陷向“传统引导”的偏狭认同与选择。它无疑是艺术国际化,、多元化过程的一种障碍,如果没有一些学术性的大展的互补,艺术创作的原创力将逐步被消解,造成一种互相模仿、复制的不良风气。
事实上,艺术自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每一个时代,每一处土壤都潜伏着渴望变化的愿望与呼声。从与社会有着一墙之隔的校园中,我们感到这种呼声的清越与自在,校园的纯净使大学生们敏感于时代思潮搏动的形迹。纵然由于国度国情环境的局限,他们渴望一睹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师的真迹的可能性可能性几等于零,但从大量的书籍,印刷品图录中,他们倾听着大师的呼吸,这种隔纸之憾由于他们出自内心的崇敬,使他们在纸上一遍遍的抚摸中幻觉自己确已置身于大师发出的气息之中,他们的嘴边最早熟稔地挂着塞尚、高更、马蒂斯、凡高、主体派、表现主义、新现现主义之类具有国际影响的画派和大师的名字,他们的原初的热情沉迷于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流露出初恋的幻觉中的陶醉与冲功。这种冲动的结果产生了他们最初的艺术样式,同时也产生了对象化认同的愿望。
我们今天看到的“未名展”参展九位汕教美术系学生就属于这样一群,他们或耽于学到的技巧愉悦或对个性表现初露倪端的欣喜,但有一点是他们所共有的,那就是对粹纯绘画表现出一股真诚的热爱,站在他们画作面前,你可以以一名过来人的成熟目光挑剔他们的画面,但面对他们创作的真诚你却丧失被拷问的勇气。
艺术贵在真诚。由是我想象他们象一群小小的牛虻,歇在今天现代艺术表面那层厚且坚韧的牛皮实上面,使劲地吮吸着里面的新鲜血液,这过程让观者也同样闻到现代艺术流淌出来的一点腥味,这种直接享受显然比听西文无数个现代艺术神话刺激得多。或许你见识广,不屑一顾。但在现时尚缺乏现代艺术土壤的潮汕,诸如此类的“未名展” 的连接出现,显然对促进本地文化艺术演革与艺术繁荣,自有其不可抹杀的意义。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