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阳不再如血--“老难活”拷问农村传统养老




 让残阳不再如血
——贵州农村养老现状调查

吴华 本报记者 闵云霄

  引言:我国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人口总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的1/2。当国人正在嘲笑美国老太太死了几个月都无人问津的时候,农村养老状况不知不觉已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贵州省毕节市农村作社会调查,调查过程中,走访7个村,共有56名老人生存在“老难活”的困境中

老年人的绝望阴影

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儿引起轰动,这首歌儿的歌名就是“常回家看看”。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据调查,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1岁,但从整体上来说,其中后10-15年的生命质量是比较低的,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直躺在床上,有的干脆就是植物人。绝大多数人在这10-15年里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破解基因后,据说人的寿命还会大大延长。于是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将是老年,如果我们真的有幸能活到150岁,但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0多年,我们的积蓄只能保证我们活到80多岁,剩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办?长命百岁固然可喜,但高龄却常常是疾病缠身,我们那点儿收入,能让我们维持健康吗?又有多少人真的象广告词上面说的那样:“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呢?

贵州省纳雍县羊场乡一村的周老太也是一个被禁锢在家里的人,她因为她的丈夫已经在多年前死去。而死的时候,40多岁依然没有结婚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在她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大约40平方的茅草房里,就仅仅剩下几百元的家产和她一个人,她要忍受病,要忍受与世隔绝的孤寂……几年的折磨已经把她所有生存的欲望都磨没了。在邻居的关照之下走完了最后的岁月。在我周围生活的老年人中,我发现,他们最恐惧的就是疾病,特别是疾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很多老人明显缺乏安全感。一位村主任告诉我,“老人们最大的悲剧是丧偶”她的辖区内有一对年龄均已90多岁的老两口,他们时常嘱咐她说:“主任,你平时经常来看看我们,你如果敲门时,我们5分钟之内来给你开门了,就没事,如果没开门,你就得想办法来救我们了。”很多老人其实他们最大的渴求就是就是想和人说说话!

令人发指的事实

由传统道德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论,曾让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承袭同一种养老模式,也使无数老年人把他们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顺”这个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许许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们自身的悲剧否定了这种养老模式。
在毕节市某镇的双龙村,有72岁高龄的老人病了六个月之久都没有服过一粒药,就此我们采访其儿子徐某时。徐某对此搪塞其词,说原因是他们家十分的贫困,而且自己农活繁忙,没时间给老人看病。难道这些就是老人生病不看的原因吗?老人的身体会比不过干农活重要?笔者采访该村村干部以及邻居时,他们则说徐某并不至于贫困到无钱买药的地步,只是他不愿将钱花到老人身上而已,他没有从内心关心过老人的生活状况。当笔者问到这里的养老情况的时候,村民普遍表示不行。这里一位小学教师朱女士一把鼻涕一把泪告诉笔者,去年她爷爷就是在患脑梗塞之后被家人活活饿死,她说爷爷光喝水都喝了十天之久才死亡,当她赶回老家小石洞的时候,爷爷已经走了。连一个正常人十天光喝水都无法成活下来,更何况病重的老人。并且这位朱女士透露说:农村就有人把老人活活捂死的情况,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当老人昏倒后就会被扶上“太师椅”,然后双手被两个壮汉紧紧抓住,脚被用当地所说的“绊脚绳”栓住,她的家人就用布捂住老人的口鼻,目的是希望老人走得安详些。大气咽下的老人会被停放在堂屋中,胸上压上石磨。她曾经就清楚地看到过有的老人停放好了,腿还有微小的挣扎。而与朱女士是同事吴老师讲了她的亲身经历,她说一次她的父亲晕倒,就差点被哥嫂如上做法把父亲憋死。多亏她和妹妹及时阻止,才把老人抬到床上,老人缓过气来,握住她们的手十分感激地说:“今天不是你们来,我就被憋死了!”。而和我一道的一位同学听完后很气愤地说:“纵观农村养老状况,简直是一部血腥史和谋杀史!” 


2004年2月8日(大年三十)在贵州毕节市撒拉镇水浸村服毒自杀的顾老,是因为其两个儿子在过年也对老人不管不问,在正月初一早上有人发现顾老已经死亡;同样在邻村双龙村正月初三的服下农药自杀的张老,则是因为与儿子吵嘴而自杀。
2月26日贵阳一报纸报道:“因长期‘水火不容’, 2月24日,毕节市放珠镇77岁的老翁翟某,被儿子和儿媳绑起来殴打。次日,翟伤重死亡……”。
2004年6月,贵州修文县一位姓张的老太太剖腹自杀;其原因是刘老太太周身水肿,儿女们不管不问,导致张老太太绝望自杀。一连串离去的生命令记者十分震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人们如此残忍地对待生命? 
有报道说,北京市200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有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

2005年春,记者在贵州毕节农村调研的时候,正巧遇到这里自杀了的两个老人,笔者出于兴趣走访了这里的村民。一个姓顾的村民告诉笔者,这种自杀现象在农村已经普遍存在,多半原因是出于儿女的不孝顺。  
  在调查中,有不少人谈起老人的死因。毕节市农村的吴某说:现在去世的许多老人本来是可以多活几年的,但是许多年轻人把老人的赡养看成是一种拖累、一种负担,他们对老人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甚至于虐待老人。许多老人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死亡。
  在农村的老人不用说享受精神上的财富,就连生活也在遭受别人的冷眼。而老人(尤其是单身老人)更需要别人从精神和物质上来关心和照顾他们。在毕节农村,一位姓张的老人告诉我:“我有七个女儿,但有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个个都在忙,有时候想,老了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农村养老为何步履艰难

传统的孝道思想已经不能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历史上,儒家就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又有,“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人老子扶之义。”然而现在许多人不在意老人的生活状况,传统的孝道思想已经不能成为农村家庭养老内在动力。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人就已经知道“不孝会被天雷打”、“因果报应”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却还停留在一个极度落后的状态。同时由于一些“拜金”思想的腐蚀,许多农村人无法端正自己的思想,宁可要财也不要老人,将老人置于一个生存的边缘。 

  《沈阳晚报》2005年3月8日报道:张大爷去大女儿家讨要自己积攒的养老钱被女儿带人打折双腿。而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里农村中的有很大一部分老人是因为把自己的财物分给女儿们时分得不均而遭到女儿们的不管不问,或者虐待。一位年轻人说:“不少儿女因为财物的分配不均产生厌老、拒老心理”,毕节撒拉镇上营村(现在合并为双龙村)的76岁的顾某,就是因为自己以前有2300元的卖牛钱不知所终而被女儿们互相猜测,几年不管不问,顾老长期以烧柴、吃稀粥为生。在二儿子的屋外搭了个棚,有时候还会被二儿子撵。当笔者在当地小学教师徐静的陪同下看到顾老时,他舯着双手对我们说:“这就是那个(指他的二儿子)打的……”。而顾老的儿媳则表示:“本来应该好好对待老人的,但是老人把钱财都全给了老大(顾老的大儿子,已经死亡)家,我们心里不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竞争日益加大,人口流动加快的同时,“代际倾斜”也十分严重。在农村许多青年夫妇教重视自己的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倾向子女,达到宁可让儿女用一千元钱,也不愿给老人一元钱的境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人就把自己的猪肉留给孩子们吃,而去上街去称肉给自己的父母,问其原因才知道,他是怕街上的喂饲料的猪肉有毒,给孩子吃了怕影响孩子健康,而老人吃了就不怕。更有不少家庭给孩子每月不少的零花钱,而老人连买感冒药的钱都不给。 

家庭养老凸现执行力衰竭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农村基层对养老、敬老政策的缺乏正确认识,这导致农村养老工作群龙无首,使得农村养老成为“三不管”的地步。农村基层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养老的必要性,没有把养老问题作为工作问题来思考,也没有把工作中遇到的养老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不少村干部把人家找上门来的养老问题也推得干干静静,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且农村干部的业绩考核没有与养老问题挂钩,于是基层干部知道抓经济建设,知道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但是面对养老问题的时候就束手无策。 
同时,老人自身的容忍和软弱助长了儿女“不孝”的气焰
  许多老人害怕“家丑”外扬,于是会对儿女的种种“不孝不敬”行为进行容忍、包庇,怕外人知道“内情”,导致其他人想帮他们也爱莫能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女儿经常咒骂老人的现象,但当问起老人的时候,他说:“儿女干活都辛苦,偶尔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的。” 
而知情人表示:他是被儿女吓怕了,怕背地里被儿女“收拾”。于是有些老人面对儿女虐待也就忍气吞声了,这样助长了这些不孝儿女的气焰。

健全法规是关键

贵州农村文化素质低,意识比较落后,农村不少人对养老、敬老的法律法规不知道。“在农村树立养老、敬老典范,宣传国家有关养老敬老的法律法规。在农村树立养老、敬老的新风尚,彻底让农村人口从思想上认识到养老、敬老的必要性,认识到养老、敬老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素养。同时,要让老人摆脱可悲的容忍和软弱,理性地指出儿女在对待自己过程中的不足。从根本上为老人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一位从事民政工作的乡村干部如此分析说。

 这位同志还分析说:“很有必要依靠完善法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的法规和制度,从国家法规上来解决农村养老制度。依靠政府部门强力推行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动力,多形式、多渠道的为农村养老、敬老办实事”。河南科技大学的杨连专教授在《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中指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希望有之士识为农村养老问题出谋划策,让残阳不再如血。 
  记得《新民晚报》的编辑在摘发曲兰的《老年悲歌——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的时候,也发出“老年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也是我们最无奈的生命。然而,只有度过晚年的人生才算完整,只有体会夕阳红的生命才会精彩。”的感慨。并“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把更多温暖的关爱奉献给老人。”希望能唤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