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炜:中关村大街与孤独的漫游者



                       ——代序

    我与诗人周瑟瑟相识是在十多年之前,得知他把十七年来的诗作编辑成集出版,真的为他高兴。诗集中的作品大多写在九十年代以前,而编选出版时,作者已是中关村it业的“师爷”。一部诗集从写作到出版,竟跨越了浪漫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时代,这种“出版现象”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在我看来,正是这一时空的交叉和杂陈交错,大大增加了诗集的可读性,和它所构成的历史的复杂性和错层感。
    由此想来,瑟瑟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出版他的浪漫主义之作,绝不是一般的心血来潮,或是他说的“怀旧”,而是真切地披露了其内心。因此,你阅读他的作品,就不能撇开今天文化语境的参照,单纯地使用浪漫主义时代的审美标准。例如,今天再读《穷人的女儿》、《老人》、《冬天不恋爱》这些早期诗作,它们其中包含的,已不是单纯的诉说和对幻想的迷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发现的却是“单纯”在今天的无可挽回的缺失。所以我想,这部诗集应该送给那些整日奔波在中关村大小街巷的“业内精英”,让他们在激烈竞争的间隙里,重温一下那遥远的“旧梦”。但是我想,整理这些“旧作”,大概也是作者本人在红尘滚滚的世界借以疗治自己精神上的创伤,安顿一下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的一种不自觉的举动罢。
    其实,即使按照今天诗歌创作的要求,瑟瑟的诗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他的诗敏感,语言有突破力。他的艺术视域开阔,能迅速地进入主题,开掘同一题材中被忽视、冷落的部分,而且使之有神奇的艺术表现。他的诗句中,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生涩感,有一种只有经过磨擦才能进入其中的关键性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正是一个受过严格专业技巧训练的人必备的素质。在《路过马家庄》、《江湖》、《疾病》、《怒江》和《杂种》这些出色的诗作中,我们可以随时发现上述因素的存在,看到它们是怎样支撑起一首诗的基本框架,并把它最后制作成一件艺术品的。但同时,作者所涉猎的题材,也暗示了他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他通过诗怎样与人们做精神交流的独特方式。这些题材中,山野、乡村、江湖、独处、都市多余人等等被极大地凸现出来,一方面再现了作者本人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则揭示、反照出他当下的真实心境。正是这一艺术与现实、单纯与复杂、乡村与都市、群体与个人的冲突矛盾,赋予了瑟瑟的创作一种非同寻常的活力,他身居中关村大街核心的精神困境和多余人的文化身份,也被尖锐地展露在读者的面前。
    九十年代以来,多少身陷“商海”的文人都已打马绝尘,远离文坛。周瑟瑟却初衷不改,依然痴迷于文学创作,实是新世纪文学中的奇迹之一。所以,任何评说已属多余,读者且张开眼睛阅读作品罢。

                           2005•3•28于家中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