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串串秀

    普通影迷如我,面对走马观花一般的众多国内外各种名目的电影节时,戛纳无疑是最受我重视并且关注的。

    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法国是电影艺术的发祥,如果说美国好莱坞代表着电影制作的工业、商业原则,那么法国海滨小城戛纳则无疑是以艺术为理念的电影人们的圣殿;其原因还有一条,与威尼斯以及柏林电影节不同,戛纳电影节总是开在一年里整个北半球最好的季节--春夏之交。所以,你看那些戛纳的红地毯上依次登场的美女俊男以及大导演,哪一个,不是春风得意?

    更重要的,能够入围并且最终获奖,能够在戛纳的历史上题名造册的电影人,又一定是全世界最有面子的电影人。奥斯卡的脸面再大,那也终究只是好莱坞一隅的电影节,而戛纳--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我们看到,近年以来的戛纳电影节越来越突出它的世界性的尺度,越来越突出它的包容与兼收并蓄的胸怀,在某些人看来,这甚至有悖于它那一贯所秉承的艺术性的原则。去年的戛纳就是典型:满大街的布拉得·彼特和《特洛伊》的海报与林林总总的广告招贴,让法国人觉得自己狠狠地被好莱坞愚弄了一把。

    但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从来就不是被用于高高在上的供奉和受人朝觐的,那是僵死的艺术史,而不是活着的艺术。戛纳的主办者和评审们看来深谙此道,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广泛的遍及全世界,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做着类似于太极之道般的圆融贯通。

    不妨再次回顾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小昆(昆汀·塔伦蒂诺)当选评审团主席的事件,已经足够让许多电影艺术的卫道士大跌眼镜了,而去年戛纳上演的好戏还不止于此--另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国人,大胖子麦克·摩尔出现了。他在那部后来风靡全球的纪录片《华氏911》中的形象,既口齿不清,也谈不上上镜头,而小昆偏偏就是要把金棕榈颁给摩尔。

    后来的事实证明,2004年的戛纳,小昆和摩尔明摆着是合起伙来冲着小布什开火的,这给以艺术自居的戛纳平添了许多呛人的火药味儿。固然,电影一直以来,就无法与政治(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柏林电影节便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但是这里同样存在着一种太极之道般的微妙尺度--这个太极,怎么打,才真叫艺术呢!

    今年的第58届戛纳的评审团名单与入围名单已然揭晓,联想到去年,今年的名单倒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评审团主席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相比于满口粗话的小昆,库斯图里卡的经典作品《地下》所内蕴的大师气度,早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这位总是叼着一根雪茄烟的主席,想必可以镇住戛纳艺术 的一角。

    而入围竞赛的名单更是让人无法不信服--本届戛纳成为向大师时代的全面回归。许多堪称国际影坛的经典、偶像级的导演重又带着新作露面。这里包括注重人类现代情感与精神困境的揭示的维姆·文德斯与吉姆·贾木许,以诡异的电影语汇见长的让·皮埃尔·达登内兄弟,还包括曾经在戛纳斩露头角的导演拉斯·冯·提尔、加斯·范·桑特等等,还包括广受尊敬的华语电影导演侯孝贤。

    这样的名单又不禁让人生疑:这究竟是一种电影艺术的复兴亦或是倒退?如果维姆·文德斯、或者拉斯·冯·提尔、或者加斯·范·桑特……再次问鼎金棕榈,那么戛纳发现新人与开放的心胸又将何以体现?

    对此,戛纳的圆滑在于,它为世人呈现了一组新老交迭的名单。有这样一些名字浮现在人们眼帘:伊拉克导演希纳·萨利姆、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美国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乃至中国导演王小帅、中国香港导演杜其峰等等,都是第一次参加戛纳竞赛单元的角逐。相比于曾经得过奖的前辈而言,今次戛纳,这些后进的胜算也许将会更大。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凭借《青红》入围本届戛纳。这又是一部讲述70年代生人的生命体验的电影,联想到《孔雀》,联想到《站台》,再联想到许多相似题材影片,看来关于70年代的叙事,确实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的主流。《青红》拿不拿奖倒在其次,通过戛纳的秀场,能够为王小帅在国际扬名,为中国电影在国际露脸,这才是更实惠的。

    杜其峰导演的新作《黑社会》,暗合了本届戛纳的主题之一:暴力。这无疑为影片的夺冠添了几分可能,但也只是可能而已。而对于杜其峰而言,他的影片终于获得了戛纳的认可,被认为是具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超越了普通类型片的意义,这才是更让人欣喜的所在。另一方面,港产片以及香港电影工业,也越来越被以戛纳为代表的国际电影所重视,本届评委会成员中甚至还有一人来自中国香港--他就是吴宇森。

    本届戛纳的主题包括暴力以及父爱,而入围竞赛的以美国为背景或者直接来自美国的影片仍然为数不少,联想到去年的《华氏911》乃至2003年的《大象》,或许美国才是近几年来的戛纳真正的背景与主题。戛纳似乎有意去挖好莱坞的墙角,它一直坚守着好莱坞的悖论--几年以来获得金棕榈奖的美国影片屡次向世人揭示了:在美国,在好莱坞的根据地和大本营,也有独立电影,也有游离于好莱坞的法则以外的电影艺术。

    而戛纳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要揭示独立电影的艺术一面的价值,它要向世人证明的是,通过戛纳的秀场,好莱坞法则以外的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包括美国独立电影,仍然能够取得不俗的商业上的卖点--《华氏911》去年通过戛纳而在票房上一炮走红便足证明。

    事实上,戛纳对好莱坞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分庭抗礼、井水不犯河水。这同样也是我前面所说的戛纳的开放、包容、圆融贯通的体现所在:近几年的戛纳越来越倾向于和来自世界范围的电影力量实现多元互动。不管你是独立电影也好、艺术电影也好、商业电影也罢,你都可以通过戛纳宣传和包装自身,把自己推向全世界。

    我说,戛纳是属于全世界的。而戛纳的意义正在于此。相比于戛纳,威尼斯的艺术、柏林的政治、奥斯卡的商业与美国中产社会的气味,终归于太过小家子气,唯有戛纳是属于全世界的。当然,在越来越突出世界性这一尺度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在于:电影、工业、娱乐、商业、艺术……电影自身的种种界定,彼此之间变的越来越含混不清。戛纳电影节,不再纯粹。

    所以,这才会有了众多影片以参展为手段、以宣传(招商)为目的,在戛纳的展映(或播放片花)。这一连串走秀的名录里,包括陈凯歌《无极》、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徐克《七剑》、刘伟强《头文字d》……

    所以,这才会有了《星球大战》终曲在戛纳的首映,而乔治·卢卡斯也因此而获得本届戛纳的终身成就奖……

    对于我,戛纳又是一个再权威不过的选片场。戛纳参赛、参展的影片,便是我下一年度重点搜寻观看的影片。在这一意义上,戛纳电影节成为与我个人观影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盛事。

相关阅读:

卧室多了它竟让你厄运缠身
手相中生命线断了竟有这寓意
黄崖关,长城上建了八卦阵
《火炬手》又被指抄袭 赵本山“小品王”难保?
周杰伦吴宗宪林志玲被勒令补税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