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19时30分,江苏卫视《名师高徒》亚洲杯第四场举行。上周交战意犹未尽的台湾超偶队本周再战名师队。经过激烈的十轮较量,保持3场不败的名师队落后13分惜败,张沙沙、任烨、褚乔三人由于得分低,失去了下场对决新加坡、韩国联队的资格。他们的席位由超偶队表现抢眼的黄文星、杨蒨时、钟舒祺顶替。
自从“超女”、“快男”轮番上阵后,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也按耐不住“选秀”的火爆市场所带来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随着李响的加盟,这个节目的可“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它不局限于简单的内地选手间的比赛,而是把目光放到亚洲国家,貌视与其它选秀与众不同,实质都是一样——增加可看、可评、可关注性。特别在8号的台湾超偶队与名师对的较量中,我们不妨剖析一下两地选秀异同。
比较之一:本土差异
《超级星光大道》是台湾目前最火的选秀节目,捧出了林宥嘉、萧敬腾等乐坛新星
台湾比较有名的几档选秀节目是《超级星光大道》、《黑涩会美眉》、《模范棒棒堂》。前者是我们看到内地“快女(论坛)”、“星光大道”较为类似的节目,后两者与《名师高徒》有相似之处。台湾选秀节目的参与者年龄偏小,主持人常常以哥哥、姐姐照顾弟弟、妹妹自居,他们接受的文化潮流更加带有韩国歌舞的味道,不是比唱,而是比谁更“招人爱”,可爱的样貌、没有太严重的走音就有可能取胜。台湾节目重视噱头和情节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法宝。
而内地节目还是受到较为传统的审美观影响,选唱歌就要选出唱得好的,但是这种比赛周期长,内容统一,很容易乏味而影响收视率,于是也在噱头上面下功夫,除了迎合大众审美口味,又要有潮流文化。
比较之二:秀新闻点
快女舞台上包小柏上演的“她留我走”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做选秀节目的编导常常要累得倒在地上,这个不夸张。内地节目常常没有创新,而是模仿,所谓的出新就是想办法在自己节目上制造新闻点。比如,评委大叫“你留,我走”,于是就有头条说:评委清高评审。比如,评委说你唱得真好,我都帮你写好歌了,于是就有头条说:唱功获认可,大碗助其出专辑。比如,请明星带一个团队和另一个团队pk,这个新闻点就多了,首先明星本身就有新闻和收视率,明星和团队在一起后,就有融入性,选手也有了关注度,其次,如果明星在里面“秀”了一句狠话,马上这个就成了议论点,如果有某个选手实在是很有功力,导演组也认为捧个新人不是不可能,那么,明星带个新人的模式马上节目里就呈现了,顺势为打造新人带来优势。可是打造新人又是做什么呢?你的节目出了明星,节目也会有品牌效应,如果节目恰好没做死,明年总还会再继续“挑战赛”吧,广告商不会看你的内容怎样,他们哪有那专业眼光,只会看你的品牌影响力和收视率。所以,一个节目来说,它不会帮你培养人才,它只会帮你发现人才,但这个人才到底是真“才”,还是只是带来收视率之“才”,这个不是节目的关键,关键是有多少人谈论你。“名气”是一个选秀节目的制胜法宝,有没有人来参与,有没有每一年的品牌效应,有没有广告商投钱,这才是节目存亡关键。以前,很多人都还在议论某某唱得好,某某唱得差劲,后来发现这个标准是模糊的,一个评委说好,那她就是好,一个评委说挺你,那就是神奇般挺在了上面。顺便,这个评委也毫无意外的火了一把,虽然是被“骂”火的。
比较之三:选秀只是为“秀”
秀,这个外来词语在近5年里都是中国热门词汇。它不是选“优秀”,而是看谁会“秀”。
台湾的选秀节目里常会看到一段热歌热舞,那叫“秀”。常会看到选手羞涩的说:“我不会哭”,于是,瞬间看到他泪流满面,这也可能是“秀”。我们还会看到评委把一个选手骂得头破血流,或者为了一个选手,评委之间大骂起来,可想而知,无数的新闻记者都等着这一刻。这也是“秀”的一部分。现在,也说不清,哪些是真实的“秀”,哪些是有策划的“秀”。反正,目的都一样。
《名师高徒》请来了林俊杰和胡彦斌两大歌王助阵,评委秀也是内地选秀节目的一大法宝
在内地选秀中,欧美选秀节目的选手“秀”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借鉴得好的,港台的“秀”我们倒是学得很快。比如,《名师高徒》里林俊杰和选手互动合唱,林俊杰和胡彦斌各带一队pk,这些明显是学的明星效应。比如“快女”的比赛,曾轶可创作确实是其它选手没有的优势,其她人更多是按部就班的唱歌,你说,音乐的标准是按“创作”,还是按“唱歌”去评判呢?你说,一个节目是去打造有个性的人呢,还是照顾不分上下的一些歌者呢?这些就是节目“品牌”要考虑的事情了。
其实,无论是内地选秀,还是台湾选秀,本质上没有特别的东西,当你看到植入越来越多的广告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节目的生存本质是什么。如果说它前期还带来一些新鲜的音乐文化的话,那么现在几家卫视都在泛滥的做这些节目的时候,你逐渐麻木的新鲜感,于是它要不断想办法刺激你的感官,毕竟参加选秀的人数只是那么一点儿,它的目标群是更多人的眼睛所带来的关注度和广告商的投入。
传媒人闾丘露薇在博客里也写到:想到american idol和britain's got talent,虽然表演者同样来自草根,但是给予他们的,是一个专业舞台,电视镜头选取的角度,不会被印着logo的标语牌阻挡,观众可以专心欣赏他们的表演。主角永远都是那些参赛者。
不过这样的话可能就不够热闹和煽情。看看台湾的选秀节目也是一样,观众需要能够搞气氛的主持和评委。所以,评委的新闻比选手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怎样的观众才有怎样的节目?还是怎样的节目,培养了怎样的观众?这个问题暂且不讨论,但是标榜展现个性的娱乐节目,却可能是在有意无意推销消费主义和鼓励盲从附和,时间长了,就是培养一批没有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的群众。
相关阅读:
卧室多了它竟让你厄运缠身
手相中生命线断了竟有这寓意
黄崖关,长城上建了八卦阵
《火炬手》又被指抄袭 赵本山“小品王”难保?
周杰伦吴宗宪林志玲被勒令补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