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六例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六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年第4期第32卷 病例报告

作者:董秀芹 王宝玺 孙秋宁 李红春 郑和义 王家璧 郭颖

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表皮下形成大疱和基底膜带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本病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我们报道近年来我科所见6例类天疱疮合并不同恶性肿瘤患者。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发病年龄28~82岁;类天疱疮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6年,就诊前病程2周至2年,平均0.6年。肿瘤病程2周至16年,平均7年。恶性肿瘤均经临床、免疫及组织病理确诊;确诊恶性肿瘤后3个月至6年发现bp,其中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绒癌)2例,bp分别于发现肿瘤后4个月和1.5年化疗期间出现;1例鼻咽癌放疗后6年出现bp;膀胱癌、直肠癌及牙龈鳞状细胞癌(鳞癌)各1例,分别于术后6年、4年和5年出现bp。其中鼻咽癌治疗前有淋巴结转移,2例绒癌分别有肺和腹腔转移,其他3例无转移。6例患者均在疾病活动期出现全身泛发性红斑、水疱、大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因皮肤瘙痒、搔抓后见糜烂、结痂。

  二、皮肤病理检查

  表皮下水疱,疱内主要见嗜酸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未见棘层松解,亦未见棘刺松解细胞,真皮内散在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6例患者均发现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血清抗皮肤基底膜带抗体,2例合并绒癌的患者血清抗体阴性,其它患者均为阳性,膀胱癌、牙龈鳞癌及鼻咽癌患者抗体滴度1∶40,直肠癌患者抗体滴度1∶80。

  三、治疗

  1.类天疱疮的治疗:确诊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5例通过用中等量激素(泼尼松0.5mg·kg-1·d-1~1.0mg·kg-1·d-1)控制病情,平均控制病情时间14d,另外1例在增加激素用量到2mg·kg-1·d-1时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5d后控制病情。随访期间的激素用量为20mg/d~50mg/d,平均25mg/d。其中3例停用激素。

  2.恶性肿瘤的治疗:牙龈癌、直肠癌、膀胱癌行手术根治,2例绒癌行化疗,鼻咽癌行放射治疗。

  四、随访

  类天疱疮的随访:随访1~5年,平均26个月,3例随访期间bp无复发(2例绒癌,1例膀胱癌),2例bp复发(鼻咽癌、直肠癌),1例牙龈鳞癌患者bp皮损尚未完全消退。恶性肿瘤的随访:除1例绒癌随访5年失访外,其余5例均在随访中,随访期间恶性肿瘤无转移或复发。5例患者超过5年生存率。

收稿:1998-07-13修回:1998-09-21

相关阅读:

白醋去皱纹的方法,教你三个白醋去皱小妙招
想要有效除皱 可以常吃这几种食物
皱纹劲敌:这样做真能有效去掉皱纹吗?
痘痘蛋糕火了!你的痘痘还好吗
微电流面部去皱疗法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