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疹型药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年第3期第32卷 短篇论著
作者:段昕所 陆洁
单位:067000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可参与多种炎症过程,paquet等[1]研究,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患者的皮损中有tnfα的高表达。carr等[2]的研究发现hiv感染的发疹型药疹患者45%皮损中可检出tnfα,tnfα是否参与了所有发疹型药疹的发病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发疹型药疹患者进行了血清tnfα的检测。
一、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1.患者组:为临床上确诊的发疹型药疹患者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35.67±18.66)岁。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原发病为阑尾炎、感冒、肺炎或其它感染性疾病,其致敏药物为氨青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利福平、卡马西平及感冒清等药物,诊断依据《药疹与发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3],除外感染性发疹性疾病,对其分别于发病的第1周、第2周和第4周时(其中有1例在第6周时)各采1次血。
2.对照a组:用药而未发生药疹的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2±17.07)岁,亦分别为阑尾炎、咽峡炎、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曾应用青霉素、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治疗的患者,于用药第2周时采血。
3.对照b组:健康的正常人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01±7.77)岁,均为本院健康献血者及学生。
上述各组均无免疫缺陷性疾病,也未曾用过皮质类固醇,均取早晨空腹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保存于-25℃待测tnfα。
(二)血清tnfα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邦定生物工程公司,酶标仪为dg3022a(华东电子管厂产品)。具体操作:取已用tnfα单克隆抗体包被好的聚苯乙烯96孔elisa板,用200μl1%的bsa/pbs封闭(1%bsa即牛血清白蛋白为样品的稀释液),37℃2小时,而后pbs-吐温80洗涤3次,之后每孔加入100μl0.25%bsa/pbs缓冲液,然后分别加入50μl不同稀释浓度的标准品溶液或待检血清,每相同标本加两孔,混匀后置37℃2小时,再洗涤,之后加入100μl兔抗人tnfα抗体37℃2小时,洗涤后加入10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37℃1.5h洗涤后常规opd显色,2%硫酸溶液终止反应。用酶标仪测492nm波长a值(曾称od值)每一标本a值为其两孔值的均值。用标准品作出标准曲线,再根据该标准曲线算出每一样本的tnfα含量。
(三)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二、结果
患者组与两对照组tnfα的检测结果:对患者组在发病第1周时采血的21例、第2周时采血的13例、第4周采血的14例(第6周采血1例归入第4周中进行统计)的血清进行了tnfα的检测,同时也对两对照组进行了血清tnfα的检测,其结果见表1。对照a组与对照b组血清tnfα水平经t检验,t=0.48,p>0.05,差异无显著性。发疹型药疹患者组第1周采血分别与对照a组和b组比较,t值分别为17.46和8.73,p均<0.01;第2周采血与两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18.44和4.05,p均<0.01;第4周采血与对照a组比较,t="2.91,p%26lt;"0.01;而与对照b组比较,t="0.41,p">0.05。
发病后第1周血清tnfα高于发病后第2周,经t检验,t=7.91,p<0.01。第2周又高于发病后第4周,t="12.43,"p<0.01。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
表1发疹型药疹与对照组血清tnfα检测结果
组别 | 例数 | 血清tnfα(ng) |
发疹型药疹组 | ||
第1周 | 21 | 0.82±0.23 |
第2周 | 13 | 0.71±0.13 |
第4周 | 15 | 0.60±0.17 |
对照a组 | 16 | 0.62±0.10 |
对照b组 | 20 | 0.60±0.32 |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发疹型药疹患者的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人增高,且也高于有感染并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说明发疹型药疹患者皮损组织病理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与此密切相关,参与了发疹型药疹的炎症过程。carr等[2]的研究在发疹型药疹患者皮损组织中有tnfα表达亦支持该实验结论。本研究还发现在发病的第1周采血tnfα水平较高,在发病第2周时患者一般临床症状减轻而血清tnfα水平也下降,到4周及以后一般临床症状消失而tnfα水平也降至正常,故可认为tnfα水平可能随着病情好转也逐渐降至正常,更进一步证实了tnfα参与了发疹型药疹的发病过程。
参考文献
1 paquet p,nikkels a,arrese je,et al. macrophages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rch dermatol,1994,130:605- 608.
2 carr rr, vasak e, munro v, et al. immuno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cutaneous drug hyper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clin exp immunol, 1994,97:260- 265.
3阎伯龄,段昕所.药疹与发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5-6.
(收稿:1998-06-13修回:1998-12-08)
相关阅读:
白醋去皱纹的方法,教你三个白醋去皱小妙招
想要有效除皱 可以常吃这几种食物
皱纹劲敌:这样做真能有效去掉皱纹吗?
痘痘蛋糕火了!你的痘痘还好吗
微电流面部去皱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