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南老人22年守护心底最美好的“安静”
身穿旧棉衣,拖着患病的身体,她把节俭下来的3000元钱,捐给希望工程,资助了三个孩子,而后“面带幸福的微笑离开”。3月8日上午,郑州一名退休女演员,以这样的方式,作为送给自己的节日礼物。当记者试图采访这位不愿公布“我是谁”的老人时,却发现她早已是省希望工程办的“老熟人”:自有希望工程始,就一直捐款资助贫困孩子,22年从未间断,即使患病,即使家庭时常“拮据”……
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自有希望工程始,就一直捐款资助贫困孩子,22年,从未间断,即使患病,即使家庭时常“拮据”……虽然,一直到今天,我们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女人她是一名艺人她是一位老人她也是一位决意用一生的平凡来诠释伟大的、普普通通的河南人
默默捐助一位老人的“特殊节日”
昨天上午11时13分,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今天上午,我们办公室来了一位女同志,说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三八节’,向希望工程捐赠了3000元,救助三名小学生。然后,面带幸福的微笑离开了。”
众多网友被这一善行所打动。@子出卧龙-红江慨叹:“好女!好心!好品!”
东方今报记者随即联系了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可工作人员连连摇头:她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必须坚守和她的约定,不透露个人信息,连名字都不能说……
当时接待这位女士的王准回忆说,上午10时左右,一位穿着破旧棉衣棉裤、戴着口罩的老人,来到他们办公室,提出要捐赠3000元,资助三名贫困孩子。“她只看了资料本上前三个孩子的资料,就选定要资助这三个,当时她就说了句不用选,每个都很难”。
“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办完手续就离开了,走的时候,病容被微笑替代。”老人的举动,让王准很感动,尤其是刚到时还抱歉“有点来晚了”“本来可以早几天的,一直生病,今天好些了,恰好是妇女节,就来了。”
善行和希望工程“同龄”
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负责宣传的承东升说,这位不留名的老人,每年都来捐款,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过全国戏曲、电影的各类奖项,但她个人生活非常简朴,常年冬天出门,就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旧棉袄和一条旧棉裤。
“我对生活没啥要求,也不喜欢买衣服,攒点钱资助几个孩子,心里高兴。”这位老人曾这样说。
“从我到希望办开始,就见她每年都来,一般是春节刚过或者三四月份,而每次捐的钱,一般都是几千元。”承东升说,后来他打电话给已调出去的那些老领导和老同事,又通过检索以前的捐助记录,才知道这位老人捐款资助贫困孩子已持续了22年,“从未间断过,与希望工程‘同龄’。”
“办公室的人换了几茬儿,但几乎每个同事都认识她。”承东升说,“但大家也都知道她和希望工程的约定,就是她不愿接受采访,只想安安静静地行善。”
病与困顿困不住一颗善良的心
几经努力,记者辗转找到了这位老人2010年12月参加河南希望工程20周年座谈会时的发言稿,稿子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老人的善良和慈爱。
“第一次捐钱,是在演出时了解到一个可怜的家庭,心中很不是滋味,便把自己的演出费捐给了他们。得知我省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小学。我想,如果孩子们能完成小学教育,起码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至于是文盲了。”
“最早的时候,我的工资只有几百元,维持家里人的生活也很不容易,但我觉得钱虽不多,但只要去做,哪怕一年一个,二十年就有二十个孩子得到资助。”
然而,老人的行善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资助到第三个孩子时,我生病了,经济也很紧。医生也不允许我起床,还资助吗?无奈和无助困扰着我。”
但想起那一张张无助的小脸,老人感觉这似乎是在对她说:“我想上学!”老人认为,国家需要这些孩子,他们这些做长辈的,应该帮孩子完成学业。当时的她就下了决心:资助不能停。到后来,不管老人当时有多大的困难,她都没有停止资助。
一声“妈妈”让她深感责任重大
受助的孩子,常给这位老人写信,看到信的她,异常高兴,“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更感觉到我们身上的责任重大”。
发言稿里,老人讲述了让她触动很深的一件事:有一天,她在家里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叫着“妈妈、妈妈”,出门一看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肩上扛一袋蒜薹,摇摇晃晃上了楼,身后,跟着他的父亲。后来老人才了解到,孩子是她资助过的孩子,叫张金库,他的爸爸是个残疾人,而张金库生下来就没了妈,他们也是从信件上面的地址找到了老人,找她,是因为孩子想叫她一声“妈妈”。孩子对她说,妈妈,别人都有,他也想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老人当场掉下了眼泪,这声妈妈里面,情很重,意也很重,是感恩,也有很多的期待。
得知这个孩子在学校每顿饭只吃5分钱的菜,老人心里更是难过,她除每月定时给孩子100元钱的伙食费外,还不时地给这个孩子寄毛衣、厚衣服,“想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充分享受到母爱”。
如今,老人已累计资助20多个孩子,但这位老人,每次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一翻开那厚厚的待资助孩子的资料,心都会变得沉沉的,合上资料本时,只觉得自己的力量是太小太小了”。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夏友胜见习记者孙川川实习生付雨涵
■春晓评弹
感动于老人的那种“平静”
也许你经常觉得自己也是弱者,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也许你经常在想,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杯水车薪,不足以撑起别人的希望;也许你太忙,也许你忘了。
但是,有一位老人,她20多年那么默默而来,把省吃俭用的钱捐给希望工程的孩子,又悄然而去,她是如此的平静,以至到如今我们并不知道她是谁,她的坚持,却又让我们看到一种炽热与侠义;
拖着病体而来,带着笑容离开,她忘却的是收入不高的自己刚刚捐出3000元,挂念的是“有点来晚了”。
她也有过窘迫,却始终如一,因为“资助不能停”。她的心愿简单而质朴,“孩子们上得起学,就不会是文盲了”。
很多人以为获得才是礼物,而这位老人,把数十年如一日的给予当做一份对自己的礼物,守护一份内心的宁静。她静静地做事,静静地散发馨香,感动着身边所有的人。相对于高调慈善,这位老人默默的爱心,更加润物无声。
她是一位艺人,一个精神纯粹的长者,她并没有捐出飞机大炮,可读着她的故事,还是蓦然想到“三平精神”和常香玉这个名字。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