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女儿毕业后一直待在家里不工作,北京一父亲忍无可忍将其诉至法院;因不满儿子啃老,上海一父亲举起木棍差点将不孝儿打死……近日连续发生的这两起关于“啃老”的极端个案,让人们的目光从70后、80后“啃老族”身上挪到了被啃的父母们身上。作为被啃的对象,他们是如何看待啃老的?为此,本报发起国内首个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啃老问卷调查”。
此次本报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6份。意外的是,广为诟病的买房啃老族在父母们眼里并不算啃老,老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啃老行为,是儿女带着孙辈一起啃老,一点费用都不给。
“让父母带孩子不给生活费,这种现象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应该很普遍。”家住河北石家庄的陈新(化名)就深受其害。陈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了出去,小女儿招了上门女婿,女儿也都有了孩子。“大女儿见我们帮小女儿带孩子,她觉得吃亏,把孩子也送回家来带,说是家这边的初中教学质量好一些。然后小孩的吃住问题我们就全管了,什么表示也没有。小女儿见姐姐不给钱,她也不给了。现在,两个外孙就是我们老两口养着。我们俩一个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也就2700多块钱,幸好身体还没什么毛病,哎……”
在调查中,“让父母帮忙带孩子,不给任何费用”是老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啃老行为,63.6%的人在这个选项下打了“√”,选择“儿女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家庭,却带着孩子吃住在家里,不给或给很少的生活费”的,也有58.1%,高居前两位。
啃老调查·数据
八成爸妈甘愿资助儿女
当做完516份调查,本报首份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啃老调查宣告完成。透过9个问题、37个选项的选择,我们明白了老年人对“啃老”的看法,明白了“被啃”一族的无奈与哀愁。
啃老,怕就怕孩子成了毫无爱意的寄生虫,怕就怕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还能去啃谁。为此,本报推出啃老调查,来分析,来支招。(本版撰文/ 快乐老人报记者 李仲文)
【收入】 超六成夫妻月收入 3000元以下
接受问卷调查的516位读者中,月收入并不高。在“您和老伴的共同月收入”一栏中,65%的人填了3000以下。“我和老伴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三千块,但还得在领到工资后事先要为儿子预留一份,保不准他们什么时候就来伸手了。”说这话的是家住江苏昆山的涂爱华(化名),今年63岁的她退休后仍旧在做裁缝挣点家用。
“儿子和儿媳都在企业工作,原先一直住在家里,前两年才买了新房搬了出去。他们身上背着每个月的贷款月供,有时候一遇到困难,就会向我们伸手了,其实说是困难也不是困难,比如孙子上辅导班、同事结婚生子之类的人情,有时候每个月要向我们拿走八九百块。”涂爱华说,自己就好像儿子的银行一样,什么时候需要了,就插卡取款就行,所以只好事先存一点。
【心 态】 八成人“心甘情愿” 帮助儿女过得好
然而,面对“啃老族”的压榨剥削,老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会满足儿女的要求吗?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儿女伸过来的求助之手,17.8%的调查者选择了“有求必应”,66.7%的调查者选择了“有困难就帮一帮”,只有17.8%的人选择了“推出家门让他自立”。
而他们在资助儿女时想到的更多的是:心甘情愿,忙忙碌碌不就是想让儿女过得比自己好吗;子女遇挫折,帮一把应该。拥有这两种想法的老人在调查者当中分别占了34.1%和48.1%。
“虽然过得比较辛苦,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看着小孩受难,做父母的不伸援手,他们还能指望谁呢?所以不情愿也会变成心甘情愿了。”家住湖南长沙的盛国华说,“我曾经也完完全全地供养了孩子3年,那时,儿子刚大学毕业,对于找到的工作都不满意,换了一个又一个,嫌工资低,嫌做那种工作没啥出息。后来他就干脆不去上班了,窝在家里,我只能养他啊。相对于现在借点小钱而言,那段时间才真叫苦恼呢,而且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方 式】 一切包办、借钱,形式繁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中老年人被“剥削”时,除心甘情愿外,方式也具有多样性:面对遇到困难的子女,6%的人表示“会一切包办”,12.4%的人“不给钱,允许同住,照顾其生活”,11.6%的人会“帮忙付首付买房”,10.9%的人会“帮忙找工作”,11.6%的人会直接借钱进行资助,51.9%的人表示“只有大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平常让子女独立。”
九成人认为帮买房不算被啃老
电视剧《谁来伺候妈》中,啃老的儿子、儿媳们经常为算计、争抢老母亲的房子和财产大打出手。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老人关于“啃老”的界限定义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心目中的啃老族的年龄分布层次更广,不限于大学生、年轻人,35岁以上的中年人大有人在,而且他们对于新时期的啃老族还有着自己的说法。
9成人理解阶段型啃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老年人最厌恶的啃老族群体是顽固型啃老族和居家型啃老族。
他们对于阶段型啃老族表示一段时间的理解,9成人认为“需要结婚,但暂没能力买房,需要父母资助”不算啃老;有90.9%的人认为“因社会压力,暂时没找到适合的工作,需要在家人的资助下继续找工作或考研”不算啃老。
60岁后最怕被“啃”
家住湖南湘潭的陈炳德告诉记者,人一过60岁最怕被“啃”。“一方面要考虑养老,一方面还被啃,那就没法养老了。”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说:“我研究老人心理30多年,发现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存在心理阴影,三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子女‘啃老’衍生的家庭矛盾导致的,而且这种心理阴影很难抹平。”
很少有人反省
为何啃老现象会愈演愈烈呢?接受问卷调查时,51.9%的人认为“失业率高,工作难找”,61.2%的人认为是“房价高”,60.5%认为是“生活成本太高”压迫所致,45%则选择了“子女不独立,依赖性强”,只有25%的人则认为是“自己太纵容”。
对此,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老师刘志军博士说,虽然社会原因也存在,但自身和家庭原因应该是主要原因。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给了儿女过多的依赖。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一次次为子女“排忧解难”,就这样“习惯成自然”,父母“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为子女解决问题,而子女也在这样的“习惯”中变“自然”了。其实,父母为了自己好、儿女好,应及时说‘不’,当然可以说得委婉些、精明些。
典型个案
女婿不给伙食费
74岁湖南长沙读者李平和(化名):我认为,啃老现象不完全是因为就业压力所致。
我的女婿就是个例子,他已经就业二十余年,他的啃老方式是装聋作哑贪便宜,他和我住同一单元,但一直与我们同吃,油盐柴米酱醋茶从不出手去买,也从未交过一分钱伙食费。我实在看不过去就说他几句,但你说归说,他就是听不进,因为工资收入和我女儿实行消费aa制,我女儿也管不了他。
后来他调去别的地方工作去了,家中事他更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外孙女上高中了,他也不闻不问,全由我女儿一人挺着,我们帮着。你说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幸福?
新定义
新说啃老族
以往社会学家定义:年龄在23-30岁、不工作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
而在此次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在中老年人看来,啃老群体并不仅限于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不工作蜗居在家的年轻人,40岁左右的中年啃老族也大有人在。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啃老族分为以下几种
1.顽固型啃老族。这类人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舒适惯了,不喜欢工作约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
2.阶段型啃老族。这种人在特定的时期依赖父母,比如说大学毕业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只好暂时呆在家中靠父母过活。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就走出去了。
3.资助型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和家庭,收入基本能满足个人所需。但遇上人生大事,仅凭他们区区的一点收入是无法应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资助。
4.居家型啃老族。这种人基本上是单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区。虽已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一切开销仍需父母维持。
看天下
外国也有啃老族
英啃老族促使父母推迟退休 英国30岁以下的购房者八成靠父母资助。因此,过半数子女年龄介于18岁至30岁之间的家长不得不推迟退休。
“啃老”问题让韩国父母见面不愿谈子女 现在韩国60岁的老人之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见面不问子女的婚姻和职业情况。因为差不多每家都有子女“啃老”。
有法可依
不得强索父母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提供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啃老调查·支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被啃老问题所困的家庭,这本经更如天书,纷繁复杂,五味俱全。根据本报调查结果,我们请各位专家支招,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啃老族,编辑“脱啃自助手册”,为被啃老的老年人提供建议。
4年前,刘文彪(化名)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时,决定不找工作专心考研。
刘文彪的父母从北京来上海支持儿子考研。一家3口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母亲负责照顾儿子饮食起居。父亲辞去北京的企业副总职务,在上海找了份工作。但刘文彪4次考研都惨败。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刘文彪一家难以抉择。
第一计:领路
这类阶段型啃老族,需要父母在其人生选择上做出明智指导。
1.如果子女决定考研、考博,要想清楚考研目的。
2.如果确定考研,父母可提醒子女做复习计划。
3.儿女考研失败,父母应理性分析。多次失败后,可以考虑先工作。
“麻将太子” 赋闲有理
广州,清晨6点半,年届花甲的徐父起床,花40分钟乘公交车赶到一家修配厂上班。两年前就已退休的他,返岗是不得已:家有“太子”徐伟要靠他养。
27岁的徐伟一觉睡到近中午,吃完午餐,就向妈妈索要30元“日薪”去打麻将。徐父每月收入1700元,除掉给儿子900元的花销,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徐伟也曾工作过,但因嫌太苦太累钱太少,他换了服务生、保安、推销员等岗位后,就没再主动找工作了。徐父只好返岗再就业供养儿子。
第二计:断奶
面对向家里索要钱财的顽固型啃老族,首要的是狠心断掉钱财资助,否则他(她)永远难以实现自立。
1.徐妈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断掉徐伟日薪30元的打麻将资本。
2.给徐伟一个向家里交生活费的期限,严格执行。
3.带其认识有积极态度的朋友。
4.可以考虑立下字据,借钱给徐伟去接受职业教育,以便提高就业层次。
让带孙连学费都不给
黎万良和老伴都是兰州军区的师级干部,经济条件不错,他们有一女一儿。外孙出世后,黎万良老两口主动提出带孩子。开始,女儿家还没买房子,就没要女儿交孙子生活费。4年后,儿媳妇也生了小孩,带孙女也成了老两口的“义务”,而且从不提交生活费的事。
后来,黎万良坚决让儿女接走了孩子。可由于生活安排不好,孩子都瘦了。黎万良老两口心疼,又去把两个孩子接回来,并规定孩子的学费父母管,每个月交500元生活费。可儿媳只交了一个月就不交了,女儿见此也罢交。
第三计:悦己
一切为子女的生活方式应该换换了。做家长的,应拥有以自我为重心的生活。
1.从对孙辈的好处出发,作为父母,亲自抚养儿女,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塑造。
2.给儿女列出一个账本,让不经人事的他们明白自己为孙辈投入的费用。
3.通过教育保险、教育储蓄等促使儿女将对孙辈的教育提上日程。
5.带孙并非父母非尽不可的义务。如果老人为儿女带孩子付出了劳动,就完全应该得到相应的薪酬。
专家亲历
父亲签绝情协议逼子立业
1996年,天津市社科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与20岁的儿子郝丁签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狠心”把儿子推出家门。14年过去了,如今郝丁事业有成。此时,他深深地理解了父亲。
父不管子子不管父
1996年,郝丁中专要毕业了,郝麦收发现儿子不能自立,他萌生了与儿子签订双向自立协议的想法。
这个协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郝丁(儿子)要承担的责任:1.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经费;2.自力谋业,自己创业;3.自力结婚成家;4.自己培育子女。第二部分,郝麦收、孙子芳(父母)要承担的责任:1.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自我料理;3.精神文化生活自我丰富;4.回归事宜自我办理。
原以为父亲能帮自己找份好工作,没想到……郝丁赌气签上名,摔门走人。郝麦收搜集了很多招聘信息,郝丁看都不看。三四个月后,郝丁扛不住了,他找了第一份工作——打字员。父子关系的破冰发生在郝丁找对象之后。要为成家做打算,他知道上进了,开始向父亲求教。
儿子出息他“脱啃”
一路摸爬滚打,2002年,郝丁成了天津《今晚报》的策划经理。郝丁知道,这些年来他每换工作,父母都会悄悄找到单位领导述说他们的《亲子协议》和用心。他创业失败后,父亲打借条借钱给他,是在培养他而不是财迷。一次采访中郝丁说:“父亲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我感激他。”一旁的郝麦收泪流满面。
第四计:双赢
子女只有经历了现实的风雨之后,才能感悟到生活的艰辛,学会承担责任。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才会反过来主动为父母着想。
编辑插嘴:协议有风险,模仿需谨慎。如果只模仿协议的绝情,而忽略了默默的关怀,恐怕会适得其反。
常人经验
伪造病单不被啃
邻居张大爷的独生儿子今年40岁,去年,原工作企业破产后,他在家当起“啃老族”。 全家仅靠张大爷每月两千多块钱退休金生活。
上周六,张大爷找到我,说想让他儿子跟着我做电动车生意。 “我让医院的熟人帮我弄了份癌症晚期鉴定书,故意‘不小心’让儿子瞧见,”张大爷说,“他闭门了两天,终于主动提出要找工作了……”
第五计:示弱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督导师 应力
适当地在儿女面前示弱,让儿女体会父母的无奈与无助,意识到身上的责任。
读者有话说
孝道教育唤醒儿女
在这次发出的问卷中,读者以匿名的方式写下了对啃老问题的建议,来看看他们的说法吧。
用其他孝顺子女的行为,进行孝道教育,唤醒啃老子女。
不给钱花,只帮忙创造条件创业。
搬出去住,去除子女的依赖性。
鼓励子女参与社会竞争,多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
帮助其找工作,找朋友为子女推荐合适岗位。
年轻人有话说
转个弯还钱给爸妈
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怎么还能去增加他们的经济或者生活上的负担呢?“啃老”这念头还真没有打过。
我一怀孕,公公婆婆立即热情搬来跟我们住。公公不但要包下带孩子的任务,还要承担奶粉费。我跟老公都说不要,可公公一听,面孔就板起来,生气地说:“难道我连帮孙子买几袋奶粉的钱都没有吗?”我们再也不敢多嘴。
虽说老人愿意倒贴,可我们过意不去,于是想法转个弯儿把钱还给他们。婆婆看中一条白金项链,我立即买了送上;公公过大寿,老公封了个一万块的大红包……
记者手记
“脱啃”需要智慧
曾有一道谜题,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啃老族。 真是既形象,又讽刺。
要解决啃老局面,摆脱儿女的“勒索”,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对于正在求职未成家的子女,关键是鼓励他们自立,勇敢地走出去。而面对业已成家立业,却仍啃老不止的子女,做父母的不妨心狠一点,逼迫着他们去承担照顾家庭乃至以后赡养自己的责任。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