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一过“慰问”对老人或许无益

  一位做了多年义工工作的老义工曾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不懂得他真正需要什么,你给予他的很可能是麻烦甚至是伤害

  昨天是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市青年义工服务中心的青年义工们在开发区麦凯乐门前举行了大型庆祝活动。 “我们的理念就是把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转化为专业。”中心副会长于洋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队伍。“你帮助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你给予他的就很可能是麻烦甚至是伤害。”一位做了多年义工工作的老义工曾说过这样的话。

  一走一过的“慰问”对老人或许是种伤害

  每到节日,都会有一些团体对孤寡老人、贫困老人进行走访慰问,有的还为老人表演歌舞。“可他们一走,我这心里又空落落的,好几天反不过来劲儿。”今年重阳节,开发区某社区97岁高龄的王奶奶曾这样告诉记者。

  王奶奶没有老伴,自己独居多年。几年前开始,每到重阳节、春节,社会上各种团体都会来慰问她。今年重阳节前,社区就通知王奶奶又有某学校的大学生们要来看望王奶奶。“10多个孩子,给我带来米面油,还给我唱歌跳舞。”可他们前脚刚走,站在门口的王奶奶便失落地落泪了。

  原来,王奶奶自己平时孤独惯了,没有人说话唠嗑,冷不丁一下子家里热闹起来,老人的情绪也活跃了起来,可热闹过后又立即进入孤单中,老人就有点受不了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我自己每天孤孤单单的好。”事后王奶奶告诉社区干部。“要是能定期来看看就好了。”开发区另外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其实一些孤寡老人可能并不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能给予他们帮助和关心。

  他们还有金钱之外的需求被尊重

  开发区松林小学有个小学生叫刘都相闻,他用自己攒的零花钱资助了6个贫困学生读书。但妈妈却从来不让他和那些贫困学生见面,甚至不让他们互相通信。当时记者就很疑惑地问刘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很知性的母亲告诉记者,其实贫困学生都多少有些自卑的心理,如果你给了他们资助后,总去看他们或者跟他们联系,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产生一种优越感,这样带给那些贫困学生的就是一种伤害,对自己孩子也没有益处。

  虽然刘妈妈的话不见得完全正确,但起码她关注到了受资助者的心理,他们还有金钱之外的需求被尊重。

  开发区义工队早在几年前注意到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给了钱了事,而是定期找这些孩子谈心,或者让他们参与到义工队伍中来帮助他人,然后用奖励的形式将助学金发给贫困学生。”3年多前,义工队长祝瑞伍就发现一些受到资助的孩子有自卑的心理,从那以后,他们想了多种办法,比如让贫困学生参加义工活动,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用奖金的形式资助这些贫困学生,既让他们从帮助他人中找到快乐和自信,也得到“应有”的奖励。

  义工队伍更需要年轻化、专业化队伍

  市青年义工服务中心主要发展青年人义工,学生占了大部分。“正是出于义工应该更专业化、更具生命力的考虑,2008年在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了该中心。”于洋告诉记者,这个中心全部收纳青年人做义工,因为他们接受能力更强、社会责任感更大、热情和活力也更旺盛。虽然现在该中心有1万多名志愿者,但真正成为他们会员的正式义工只有100 多人。

  “为什么这么少呢?就是要力求专业。”青年义工组织者杨悦说,这个义工组织会员都要经过正式培训,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意愿进入到中心的几个项目组,再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能上岗。

  比如“有声书屋”项目组,是给盲人提供读书读电影服务的。不久前他们发起给盲人朋友讲电影活动,提前给义工们进行培训。培训后邀请几个盲人朋友来听,提出意见进行改正,直到盲人朋友满意。

  而养老服务组也没有采取慰问形式,而是选择7个孤寡老人,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每次活动为3~7个义工,每周这些义工定期来老人家,收拾卫生、买药、带老人洗澡等等,时间长了他们和老人成了朋友,也让老人切实得到帮助。

  当天下午,在活动现场,上百名青年义工突然在人群中起舞,又迅速消失在人群中,让围观人惊叹不已,杨悦告诉记者,“这个‘快闪’活动就是想告诉青年朋友,年轻人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入公益事业中,参与社会服务。”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