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石碑情

  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在峰峰矿区及毗邻县、市、区数十里的原野沟坎、山崖坡谷,总能看见一位老人聚精会神地抄写刻碑,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这位老人名叫李连生,今年83岁,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的离休干部。1987年离休后,他经常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奔波于方圆几十里的原野、山崖,寻找奇形怪状的树根。在这期间,他不断碰到形状不一、大小不同、残损不全的石碑。起初,他不以为然,渐渐地意识到,这些石碑记载的是人文、地理、环境、政策、修建动机、官司判决、风俗人情、英雄事迹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被淹没。

  “今天的碑文还能看出一些眉目,再过一段时间,恐怕难以分辨,趁我有生之年,又有书法功底,应该赶紧抄写抢救。”抱着这个念头,李连生从1995年2月20日起,每天骑上自行车,带上干粮、白开水及抄写工具,四处寻找石碑进行抄写。在抄写中,他尽量保持石碑的书法、章法、布局。

  至今,他已奔波峰峰、武安、涉县、邯郸、永年、磁县、临漳、成安、安阳等地区,搜集、整理抄写了500多块石碑,大致可分为人物碑、官司碑、钱粮碑、桥梁碑、庙宇碑、墓志铭、钟文等10余种,历史跨度上至东魏、北齐,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直至洪宪、民国及现代,每块石碑的陈列地点、抄写时间、长度、宽度、厚度及提供线索的人,也是一一记录在案。

  对于自己的所为,李连生十分自豪:“古碑是文物,我现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救’文物,以后,我将把‘文化宝库’捐给国家。”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