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调查:60%受访者不会使用网络

  西安市老龄委发布的《西安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市70岁以上老人有28.31万人,占老龄总人口的43.83%,其中空巢老人达到57.2%,略高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老人们不仅需要专业的身体护理,更期待专业的心理干预。

  有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的研究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目前独生子女因升学、出国等原因较早离家的家庭,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却已进入“空巢期”。中国老年学会名誉会长邬沧萍教授是“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者,88岁的邬沧萍自己就是空巢老人,他大声疾呼:我国应对空巢老人现象加强“防洪”意识,争取实现有保障、健康、积极的老龄化。

  电子产品消费忽略空巢老人

   60%的老年人不会使用网络

  空巢老人需要交流、宣泄情绪,但异地上学工作的子女正处在事业的奋斗期。数字时代网络发达,沟通便捷的利好却难以很好地惠及他们。能够熟练使用网络交流的老人并不多,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只占网民数量的2%。在一项异地工作子女的调查中,父母处在60岁到70岁年龄段,并会简单使用网络的约占40%,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父母学习网络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个方式和子女交流。

  在西安工作的网友“靓靓”发帖讲述了母亲学习网络的情况。她说,在外地老家的妈妈就是因为她在西安上学,为了能多看看女儿,几年前开始学习qq视频聊天,这对于日常工作中并不接触电脑的母亲显得很艰难,“就为了看看我,每次我回家教妈妈的时候就想哭”。网友“林子”回应:我觉得难过,好多父母都是为了孩子,才被动学习电脑的。网友“蘑菇”家在郑州,目前在西安高新区工作,他说自己的专业就是电脑应用,郑州老家的爸爸很想学电脑却没人教,姐姐也在郑州当地工作,但因为工作太忙,教了爸爸几次后就放弃了,“爸爸的工作每月报账时偶尔使用电脑,平时没有上网的习惯,打电话找我还担心影响我工作,想着爸爸那么孤单,真不好受”。

  走访调查中,60%的老人完全不会使用网络,近50%的老人不会使用银行卡存取款。老人们在希望多用用电子产品时,商家却并不把他们作为主要目标客户群。在一项老年人使用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发现,把老年人作为目标客户的电子产品消费研究刚刚起步,研发相关产品的高额成本,使得一些商家宁可暂时忽略这一日渐庞大的群体。

  老年公寓聘请不起专业人士

   寻找才艺老人组织各种活动

  对于空巢老人的护理,三桥老人公寓负责人杨秋兰在10年的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不少经验。她认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对于老年人快乐养老必不可少,也能改善老人的身体状况。73岁的王成(化名)老人正在和几个朋友聊天,和他刚来福利院时判若两人,“那时候老爷子特别内向,有轻微的老年痴呆,一见人就往后躲,就像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全护理”。由于经常参加老人公寓内各种各样的活动,现在,王成老人的生活已经能够半数自理。

  杨秋兰和她的同事们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她摸摸一位正在晒太阳的大爷的脸,老人笑得眼睛眯起来,“老人跟小孩一样,需要关注,摸摸他们,拍拍他们,都是好办法”。她还将一些异性高龄空巢老人的宿舍安排得很近,“让这些老头老太太们聊天、说悄悄话,情绪立刻就好多了”。

  然而,类似的努力在实际中做起来并不容易。采访中,许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都希望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能做专业的预防,开展针对性的活动。但组织兴趣班、请心理咨询老师等,都涉及到尴尬的经费问题。目前,杨秋兰的办法是从老人中寻找会舞剑、唱歌的才艺老人来组织活动,“现在只能这样,更专业的人员不好找,也请不起”。

  对于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由于普通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照顾老人的经验,做到专业护理并不容易。西安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老人希望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上门做居家养老服务。

  空巢老人迫切需要专业护理

   社工类学生却难找对口工作

  对此,学术界的介入早已开始,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刘莹副教授近两年就在做相关选题。对于西安市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状况,尤其是老年人心理状况等方面,她做了大量调研。“有时,看着老人们面无表情地坐在院子里,我觉得特别难过。”专业的社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出路,在这方面,她认为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的社区工作有“社区支援网络”,更有专业护工服务空巢老人,对他们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社工通过建立“网络”,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促进老人间的交流。

  香港竹园村社区的社工建立了针对空巢老人的“耆英互助园地”。社工首先要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需求,根据大多数老人的愿望组织各种活动,促进老人相互走访。通过组织跳舞、下棋等不同的活动,老人们在扩大社交圈的同时,也熟悉了社区的各种服务功能。

  现实中,因为与社区缺乏良好的对接,众多有着专业背景的社工类专业毕业生却难进社区。西北大学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报考公务员或参加ngo组织,“社区并不是每年都招社工,社工的工资福利相对较低,一些社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只好另择他路”。相对于香港60多年的社工服务历史,内地尚处在起步阶段。西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郑安云副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理念没有形成,“不能认为老人每天只需要吃三顿饭、睡两次觉,在硬件加强的同时提升软性服务,加强心灵慰藉——这样的理念转变一定要尽快完成”。

  刘莹副教授认为,设置社工专业的导向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专业是资源的连接者,能够因地制宜地安排、组织社区服务。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行专业社工工作,刘莹建议,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创造条件,让具备专门技能的人才能够进入社区,学有所用。制度保障是关键,不能仅仅依赖一些护理工作到位的养老院或社区,有专门的岗位设置保障心理辅导,才能解除老年人的心理危机,“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而且会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严重”。

  解决空巢问题期待各界关注

   社会化“快乐养老”前景乐观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空巢”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负面词汇,只是目前呈现的问题多,社会就更多关注其负面影响,作为一个中性概念,它的正负面影响都有。子女有能力让父母独立居住,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满足了两代人各自生活、照顾个性的特点。只有解决好现阶段相关负面问题,“空巢”才能成为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郑安云副教授也认为,“空巢”只是现象,要解决“空巢”背后的社会问题才是关键。目前,社会对于老人的忽视和某些年龄歧视,加大了老人对于子女的依赖,而子女由于工作繁忙、照顾后代等诸多因素,对于老人的注意力必然会减弱。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解决这个群体的矛盾不能只寄希望于子女,更需要社会各界从理念上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同时出台多项针对性措施。

  老年人都需要些什么?一项针对西安市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有一半的老人对于表演、歌唱等活动有较强兴趣,三分之一的老人喜欢国内旅游和运动会,五分之一的老人对知识性、技能性的活动感兴趣。然而,目前有四分之三的社区均不能定期开展相关活动。西安市的社区内,能够提供活动的居家养老活动室仅有约20个,占总社区数的3%。

  2009年,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是目前我国第一家专门的老龄事业研究机构。

  今年6月,全国助老产业化委员会的公益性助老服务机构“助老之家”在西安成立,该机构负责人阎宏军表示,成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给老人们搭建一个普及科学生活知识,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开展文化交流,共享社会科技发展成果的平台。“老人们很热情,有人甚至坐3个小时的车来参加活动。”目前,有800多名老人在这里免费参加各种活动。该机构上门为空巢老人的心理咨询服务逐渐开展,同时开始面向全市设立分支机构。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胡宝华介绍,该研究所2002年刚成立时,有时半个月也没人来,现在,来参加心理咨询的老人数量明显提高。西安市老龄委福利事务处张宝利副处长认为,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推行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等问题,随着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断关注,老人“快乐养老”的前景比较乐观。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