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逍遥津公园里,早锻炼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拿着一支硕大的“毛笔”在地上练书法,天是书房地为纸,逍遥津公园里的水就是墨,蘸取天地精华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己怡情健体不说,更能感染围观者,因为老人的书法经常引来众人驻足观看并且唏嘘不已,赞不绝口,成为逍遥津公园里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更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手中的那支特殊的笔。
用废旧拖把制作“地书”笔
写书法的老人住在四牌楼社区名叫陈文修,今年76岁高龄,写“地书”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说起“地书”来源,老人娓娓向记者介绍,“所谓‘地书’,就是用笔沾水在地上练习中国传统书法。‘地书’流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的很多公园。”说到写“地书”的秘诀,陈老特别强调,毛笔最重要。陈老拿出自己练“地书”的三支笔向记者展示,“从外观看写‘地书’的笔和普通毛笔没什么区别,但我这三支笔加起来可能都没有一支好毛笔贵。”用废旧拖把、ppc管子做笔杆,把海绵扎起来当笔尖,陈老的“地书”笔就做好了。据陈老介绍,做这种毛笔其实很简单,只要找适合厚度的海绵就可以了,一般海绵越薄越适合写行书,厚些的适合写楷书,“蘸上水顺着海绵的力度下笔,握笔杆的姿势要柔不能僵硬,要人选笔而不是笔选人。”陈老用“精、气、神”三个字形容练习地书。“精”对书法的了解要投入,“气”运在全身,“神”就是意在笔先。采访中,陈老还当场在地面向记者展示了“草地书”的魅力。
练“地书”环保又健体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老接触了“地书”并从此作为其一大爱好。73岁的时候陈老得了一场重病,当他从病床上站起来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要保持身体健康,锻炼很重要,于是陈老每天开始散步。一天早晨,他走到包河公园,看到认识的一位女同志正在写“地书”,一下子被这种艺术所感染。回到家里陈老自己研究制作了一支毛笔,也开始一笔一笔地在地上练习书法。因为有过书法基础,再加上业内人士的指点,陈老的“地书”进步很快。从此以后,陈老和一帮爱好书法的伙伴们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到家附近的公园练习,无论是大理石地还是水泥地,只要想到一首诗或者是词赋老人都会顺流而下,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天练习几个小时,全身得到锻炼而且能练习一个人的耐性和修养。开始会有点累,但练着练着就好了。而且练”地书“又环保,真是一举三得。”陈老乐呵呵地说。
现在陈老社区里组织了一支“地书”协会,成员已经从最初的三个人发展到了二十多人,目前陈老的“地书”协会已经受邀参加过很多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市民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