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方米左右的告别厅、原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五六个亲属……11月26日,百岁老八路俞守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中国医科大学举行。
当天,俞守朴老人的亲人和受助者,向记者讲述了老人一生中的几个片断
亲人:
她只想简简单单地走
早8时半,距俞老遗体告别仪式还有半个小时,两名女士在老人灵前痛哭。操一口上海口音的女士叫俞莉莉,她说,她是俞老弟弟的女儿,她和表姐从上海赶来。俞老没有儿女,她的许多亲戚现在都居住在上海。
“老人一生简朴、乐于助人,更不主张奢华,简简单单地走是她的心愿她走得很安详。”朱睿是俞守朴老人的外甥女,她是老人在沈阳惟一的亲属。
上午9时,俞守朴老人的遗体被推到告别厅,来宾向俞老告别。10多分钟后,仪式结束。遵照俞老的遗愿,她的遗体将被留在中国医科大学做教学之用。
受助者:
她供我们念完大学
今年50多岁的李晶哭得很伤心,她告诉记者:“我小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从那时候,俞妈妈每个月都为我家买米买油,帮助我们四个孩子到大学毕业……”
在朱睿手中,记者看到了一摞小纸条,它们都是老人捐款的收据,总共有77张,有30元的、50元的,还有1万元的,有给希望工程的,有给贫困大学生的,还有给困难家庭的。俞老还曾通过《沈阳日报》向希望工程捐款。
从1985年至今,俞老的捐款多达10余万元,可是自己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回忆录:
到延安那天最激动
当天下午,记者在朱睿家里看到了一本书,书中收录了数十篇俞守朴老人的回忆文章,其中深情追忆了她去延安的难忘经历。
1938年,辗转到贵阳执教的俞守朴,第一次听到了延安的名字,便下定决心去延安。经《新华日报》介绍,她背着行李,踏上了漫漫征途。俞守朴回忆道:有时大雪埋过了膝盖,鞋子被冻得脱不下来,晚上冷得睡不着觉;有时候没要着饭,挨饿成了家常便饭。就这样,每天都要走七八十里路,一路爬过的山有多少,数都数不清。到达延安那天,真是兴奋不已!回过头看看自己的一生走过的路,这一切是值得的。
“这本书是我们晚辈们为老人印的,虽不对外发行,可我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本,将是我们永远的珍藏!”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