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菜价比往年贵了不少,买菜的市民感觉菜篮子越来越重。在一片涨声中,农村人种菜积极性越来越高,城里人也纷纷在家里开辟菜地,当起了菜农。
乡下人进城卖菜
在城东街道东联村勤裕,每天早上不到6点半就有五六位老人拎着满满的菜篮子等候在公交站点,准备到市区菜场摆摊。
73岁的吴园求老人是其中一位,三年前开始,她就每天早上去东门菜场卖菜:“我们老人坐公交车60岁以上车费半价,70岁以上就免费,所以不管从地里收了多少菜我都会拿到城里卖,不然来回要五块钱的车费就不合算。如果菜拎得多占地方,就要收1块钱的行李费,一般我拎一个篮子就分文不用花,卖多少挣多少。”
说到今年的菜价,吴园求说:“我卖了这么多年菜,从来没见过涨这么高,去年丝瓜我卖一元三斤,今年一斤三元。往年这个时候每斤青菜能卖五毛就不错了,现在是1元,一星期前还能卖到2元呢。”
村里另一位79岁的大爷吕德林,仅在集市上摆摊就能养活自己了。20日一大早,吕德林就到邻村集市上摆摊,挣了一百块钱,他乐呵呵地说:“今年的菜卖得起价钱,反正是自己种,我就卖得比别人便宜,但价格还比去年高很多。去年芝麻5元一斤,今年是7元,城里要卖到8至9元。芹菜和青菜我也便宜点卖了,分别是每斤4元和0.6元。”吕德林算了一笔账,今年卖菜的收入能比去年多三分之一。
城里娃回乡下带菜
20日早上,同样住在城东街道东联村勤裕的徐开新,知道星期六儿子和儿媳妇要回来,早早准备了一篮子青菜、萝卜等蔬菜,还有几十斤大米。他说:“地里种的菜,光我们老两口根本吃不完。自家的菜不计钱,菜场上的菜又这么贵,能让他们多带点就多带点,反正菜余下来,我也不好意思挑到集市上卖,只能拿来喂猪。”
村里还有一些老人,种菜不为卖菜,只为给孩子们备菜。家里的菜地成了居住在城里的儿女们的蔬菜供应基地。每到周末,儿女们带着老人喜欢吃的食品回家看望老人,顺便带走够吃一星期的蔬菜,既顺了老人的心意,又为自己省了笔开销,两全其美。
城里人在平台种菜
而住在吴宁街道东岘社区的卢晓弟,没有田地,就在自家屋顶平台上辟了一块菜地。
21日早上,在卢晓弟家里,记者登上5楼的平台,看到平台一角砌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水泥槽。槽里种着青菜、香菜、菠菜等蔬菜,旁边还搭着几个丝瓜架。卢晓弟说:“现在菜场上蔬菜太贵了,自己种菜就感觉不到涨价的压力,此外自己种菜,施的是有机肥,不喷农药,吃起来鲜嫩又放心。每天爬楼梯能锻炼身体,看到自己种的菜一天天长大,心情还十分舒畅,可谓一举多得。”
记者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看到许多居民楼屋顶都被蔬菜点缀着。有些屋顶盖了琉璃瓦,居民就另辟蹊径,在挑出的阳台上种菜。种菜的器皿五花八门,有废弃的浴缸、泡沫箱、塑料箱等。葱和大蒜等株形较小就种在瓶瓶罐罐里了。
“这片菜地,足够供我们一家人吃了,经常还能分一些给邻居。”卢晓弟说。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