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公园晨练“静悄悄”
昨日上午7时,正是晨练开始的时间。记者从宝岛路大门进入宝岛公园,发现该园一反往常的喧嚣,变得十分安静。沿环湖路西行200多米,才发现一处紧挨居民楼的晨练点,十几名老人正在做健身操。一台便携式收录机,音乐声小到刚好只能让晨练者听到,录音机外还罩着一件布套减噪。68岁的方婆婆说:“上个星期公园开了会,晨练不能影响居民休息。”而环湖路上的另一处原先播放音乐的晨练点,现在已放弃使用音乐,老人们正在静静地做健身操。
面积5400多平方米的湖心岛,是噪音扰民最严重、也是居民们投诉最多的地方。记者看到,原先用大功率音箱唱歌的团队已消失。太极拳和跳健身舞团队,放的音乐都比较小。教太极拳的林碧兰婆婆说,她们并不需要太大的声音,但唱歌的人音量太大,盖过了他们的音乐,他们只好也将音量调大抗干扰。这样互相“对抗”,噪音就越来越大。现在,唱歌的走了,音量自然就降下来了。
周边居民纷纷叫好
宝岛公园扰民噪音被管住,周边居民纷纷叫好。
65岁的市民王文坚称,他天天早晨都到公园散步,以前公园噪音吵得人心脏受不了,现在清静多了。
家住高雄路51号的业主代表张先生说,他们大楼里住着90多户居民,年纪最大的92岁。每天老人起得晚,中午还要休息,但被噪音吵得无法休息。这几天,大家都觉得公园变清静了,心里也平和了许多。“只要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信公园的噪音一定能治下来。”
曾多次向公园投诉的李先生说,他身体不好,也没有工作,心情本来就不太好,每天公园噪音吵得人心烦,每次路过晨练团体旁边,他都要“横”他们几眼。现在公园噪音管下来了,他心中的怨气也消了。希望公园继续保持现在这个状态。
“宝岛公园能管住噪音,很不简单。”宝岛社区居委会王主任直言:“能否管住噪音,公园的管理者很关键。宝岛公园的负责人,的确是做事情的人。”
八旬老人跪求公园治噪音
面积11万平方米的宝岛公园,近10万平方米是水面,湖心岛晨练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米。由于面积有限,十几个锻炼和娱乐团队每天只能轮流上岛。每天从早到晚噪音不断,环湖4000多户居民苦不堪言。
从去年底开始,公园也管理过一段时间的噪音,但有些噪音扰民团队不服从管理,反而向媒体和有关部门投诉该园粗暴执法,不许市民晨练。受此干扰,治理噪音行动只好中止。
也就在此时,好几拨用大功率音箱唱歌的市民,陆续进入公园,在湖心岛唱歌。最多时,公园有6批唱歌的团体,从上午7时许一直闹到午饭时分。
由于噪音太大,引发晨练团体互相攀比,使得公园噪音越来越大,晨练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愈演愈烈,居民投诉也越来越多。有几次,差点发生上夜班居民欲冲上湖心岛打人的事件。
今年8月上旬,住在宝岛公园周边一位80多岁的老爹爹,颤颤巍巍地来到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对袁革辉说:“袁主任,求求你管管噪音吧!你要真把噪音管下来了,我向你下跪都可以。”说着,老人双膝一软,真的要下跪。袁革辉赶紧将老人扶住。
原来,老人住在公园周边的建设银行宿舍,自己有心脏病,老伴有高血压,实在受不了公园内日复一日的噪音吵闹,但又毫无办法。听了老人一番话,袁革辉感到无地自容。他只说了一句话:“您老就在家里看结果吧。”
这不是袁革辉第一次接到噪音扰民投诉。事实上,从去年12月他上任伊始,该园几乎每周都有居民投诉噪音扰民。因噪音问题,该园曾两次被江岸区点名批评。他手里还握有一封75户居民的联名投诉信,“控诉”噪音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他还了解到,因为噪音扰民严重,该园2001年曾发生过附近居民用汽枪射伤晨练妇女的恶性事件,还有居民从楼上往晨练者身上泼洒酸性物质。
“别说居民不满意,就是我也不满意。”袁革辉对记者说,“我每天早晨一进公园,就感觉整个公园闹哄哄、乱糟糟的。”
今年8月,公园请来区环保部门,对湖心岛上3处晨练点噪音进行测试,测出噪音均值分别为76.5分贝、88.4分贝和85.8分贝,噪音超标严重。
随后,该园起草了一份《宝岛公园管理条例》,对噪音扰民问题作了一些规范。但由于法律依据不充分,以及噪音标准、如何执法等问题难以定夺,该条例一直未对外公布。
今年11月1日,新的《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33条和39条专门提到了晨练问题和噪声问题,并对治理噪音污染赋予公园处罚100至500元的权利。这让宝岛公园重拾治理噪音的信心。但如何进行有效治理,仍然一头雾水。因为单靠劝阻,很多人根本不听,而公园又不能强行将这些扰民团队赶走。
“晚报的报道启发了我们。”袁革辉称,11月1日至3日,晚报关于公园噪音扰民的系列报道,很有深度和力度,没有简单地站在哪一方的角度指责另一方,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大家噪音扰民的危害,并呼吁晨练团体与周边居民要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这让他意识到,以前之所以管不下来,主要是周边居民与晨练者沟通不够,有些制造噪音的晨练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扰民。
经过精心准备,11月4日,该园与街道、社区、派出所联手,召开晨练团体代表与周边居民代表的座谈会,其中6个唱歌团队代表,一个不落全部被请到现场。
座谈会开了4个小时,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唱歌和晨练团体均认识到,自己制造的噪音,的确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大家达成共识:上午7时至12时为晨练时间;下午2时30分至5时也可以在公园活动,但不得制造噪音扰民;晚上禁止音响设备入园。一旦违规,先进行警告,如不改正,将按照《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或《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次日上午,各晨练团体自觉将音量调小。唱歌团体仅有一家上岛。当唱歌者的音响一打开,袁革辉就上前制止:“你既然作出了承诺,为什么不执行呢?”唱歌者说:“我把音量调小总行吧?”袁说:“不行。既然承诺了就要做到。”唱歌者不听。袁说:“那这样吧,我们到办公室谈。”此时,在岛上晨练和休闲的市民纷纷围过来,谴责唱歌者。唱歌者孤掌难鸣,只好将音响关掉,拉起了二胡。第三天起,这名唱歌者再也没有进入公园。尽管白天仍有人唱歌,但只是清唱,并不扰民。
“当时,我感到很欣慰。我觉得现在不仅仅是我们公园在管理噪音,群众也在自觉参与管理噪音。有了法律法规和群众撑腰,相信噪音一定可以管下来!”袁革辉说。
噪音会不会反弹?
“这次公园治理噪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会不会成为一阵风?”
面对记者的提问,袁革辉昨称,这一点他们已经考虑到了。下一步,他们将采取三大举措来防止噪音反弹:
一、从有限的经费中“抠”出一点钱来,雇请两名保安,早晚在公园内巡查和执法;二、购进噪音测试仪,经测试后,对晨练团体的音量制订一个合适的标准,超标即予规劝改正,不听即依法管理;三、对晨练团体逐一进行登记,实行“晨练准入制度”。因公园容量有限,晨练团体不能想进来就进来。进来要经过公园批准,进来后就要守规矩,不然园方就拒绝让其入园。
从独乐,到共享
新的《武汉城市公园管理条例》自11月1日施行后,在公园里敞开喇叭唱歌跳舞的、带着宠物狗四处溜达的,并未随之消失。而这些行为,令公园周围的居民苦恼已久。
我们若是梳理一番“还园于民”的历史脉络,就能发现噪音扰民、宠物入园等问题暴露了一个真空地带。即政府职能转型后,公共精神尚付之阙如。自2001年10月1日中山公园免费开放起,公园的公益性逐渐深入人心,除了黄鹤楼和动物园,政府管的公园已全部由财政掏钱维护。公园姓“公”自此迈出第一步:政府退出来,从收费到免费,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
然而走完这一步并不够,公园姓“公”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它要求每个参与者带着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精神,去共同分享与呵护这片空间——我们不妨称之为“公民走进去”。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使用公园的权利了,如何平衡每个人的这种权利?有人想要安静,有人想要热闹,怎么去协调不同的需求,通过让步和妥协达到共赢?
将宝岛公园“群众参与、民主管理、依法治理”的经验摆出来,因为它恰好把“政府退出来”和“公民走进去”连接了起来。我们看到,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立场的人们都来说话很重要,如此才能促进彼此理解。我们也看到,建立一套取得共识的议事规则同样很重要,如此人们才会压制各自私利的冲动,遵守协商结果。
令人鼓舞的是,宝岛公园管理方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引入民主机制的管理比从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更加有效。尽管这种民主管理尚属摸索,如能推广开来,未必不能给其他公园以榜样,也未必不能给其他社会事务以启发。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