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六次参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紧张进行。对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罗村村73岁的翟寿年老人来说,当普查员已是驾轻就熟的事了,因为这是老人第6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

  日前,惠州日报、电视台、电台等联合采访组记者在罗村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了翟寿年,他刚做完上门登记工作回来。若非有人介绍,很难想象这位身材高瘦,身着花式绿色衬衫笔直西裤,头戴黑色牛仔帽,鼻梁上架着一副浅黄色苍蝇眼镜的“潮人”就是73岁的翟寿年老人。得知记者来采访他,老人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摘下帽子,把苍蝇眼镜换成老花镜,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泛黄的书稿。“这是我最近两次参加人口普查保留下来的资料,第五次人口普查要求绘图,这些都是我绘的。”翟寿年说,他1953年只是帮别人做登记工作,1964年才作为普查员参加人口普查工作。

  第一次人口普查:群众穿新衣自觉到登记站登记

  1953年,国家进行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登记。那时各地都设立了调查登记站,大家到站登记,必要时才由调查员逐户调查。当年7月1日是翟寿年最难忘的日子,年方15岁的他因为读过书,做事耐心细致,被邀请到当地调查登记站帮忙进行人口普查登记。

  翟寿年介绍,1953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而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准确的人口数据。因此,那次人口普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当时的普查项目只有6项: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本户住址。“当时气氛非常活跃,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年一样,都自觉到人口调查登记站登记。”翟寿年说。

  第二次人口普查:村里没外来人口,每家每户都熟悉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26岁的翟寿年已是罗村村翟屋村民小组的会计。在普查开始之前,他深入到田间地头,做了大量宣传准备工作。“当时村里没有外来人口,每家每户我都很熟悉。”翟寿年说,那时做人口普查登记很方便,不像现在,外来流动人口这么多,登记走访难度大了许多。

  翟寿年说,第二次的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6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3项,后两项不作汇总。老人说,那时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大家干劲都很足。

  第三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19个

  1982年,我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翟寿年回忆说,当时国家对人口普查很重视,连出外走亲访友的都要带口信让他们赶回来。普查项目也增加到19个。

  翟寿年回忆说,当时要求普查员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普查登记,最大程度保证普查的准确性。

  翟寿年介绍,那时已开始改革开放,乡里已有农民搞些副业,如养鸡鸭,已经开始出现万元户了,但还没有私营企业。老人负责普查的翟屋村民小组当时有70户213人,没有外来人口。

  第四次人口普查:村子附近冒出了两三家工厂

  1990年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翟屋村民小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里的年轻人进了城,村子附近也冒出了两三家工厂。那次普查登记的项目共21项,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那时村里已经有人盖起了砖瓦房,部分村民家里也有了电视机、自行车。”翟寿年说。

  第五次人口普查:村里外来人口有四五百人

  2000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翟屋村民小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大多数住进了楼房,家家户户都有彩电、冰箱,出行基本都有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汽车。”翟寿年说,这次普查工作难度增大了,普查项目增加到了49项。那时村里附近工厂多了,外来流动人口也多了许多,本村人口有220人,外来人口有四五百人。

  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很难掌握他们的作息时间,为了做好人口普查,翟寿年在做完本村人口登记工作后,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并自己绘图,对普查过的房屋进行标记,对于没有标记的房屋,他就早中晚蹲点,直到找到这户人家的成员。

  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对象遵从国际惯例

  今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翟寿年又一次成为普查员。这次普查中,老人已走访了100多户人家,附近的工厂他也去了几次,已经完成了摸底工作。老人说,与以往不同,本次普查对象遵从国际惯例,不仅包括我国境内长住的自然人和在我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而且还包括我国海关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常住的外籍人士。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发展了。

  “家乡变化太大了!”老人笑呵呵地说,建国初期,村民衣服上有补丁是常见的,而今,他的衣着也跟着年轻人一样“潮”起来了。如果下次人口普查他还能走动,还想第七次参加人口普查工作!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