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愿为老人规划晚年”

  留学生回国创业不稀奇,倘若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却回国创办面向社区老年人的民非组织,多少让人有“学非所用”的感觉。

  24岁的杨磊说,这是她的兴趣所在,这份事业值得投身。

  这个略显瘦弱的女生,从无到有组建起了自己的年轻团队,承接起社区老年人日间中心的管理服务,并在市民政局举行的公益创投大赛中胜出,所推的“以老年人日间中心为平台,建立老年人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康复护理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获得了资金支持。

  如何更好地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杨磊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记者:创办“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是一时冲动,还是早有想法?

  杨磊:我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并非“零经验”创业,我希望我的努力可以让老年人知道,养老选择,并非只有那么一两种。

  见到杨磊,是在一个秋风乍起的午后。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一个坐落于普通居民区底楼的“托老所”。记者抵达时,她正背对着入口处的台阶,与一群老人围坐成一圈,一边听康复老师的口令,与老人一同做放松操,一边提醒着,“慢一点”、“感到酸了吗?酸了就有感觉了”。楼上一位阿姨被楼下的动静吸引,探出头来看了一会儿,忍不住跟着做起操来……直到完成所有步骤,将老人一位一位送入房间自由活动,杨磊才与记者正式“打了照面”。

  “成立这家养老服务社,源于在英国读大学时的一段勤工俭学经历。”面对记者“学非所用”的疑惑,杨磊直奔主题。那时杨磊大一,与她同住的一位女孩提到了之前做过的一份工作——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护理支持。“老人原本生活在养老院,养老院面临拆迁,他们只能回到社区,但独自生活又有困难。为此,政府聘请专业团队照料他们。”

  杨磊描述,这些老人经过评估,照料需求、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相似的形成4—5人的组,住到一户老人家里,由一个3—5人的团队提供居家式专业照料。住处配置了开门的浴缸、上下楼的升降椅等,每个老人的情况都记录在册,包括健康状况、用药禁忌、财务状况等。而老人空出的房屋则由专业养老机构通过中介出租,使老人们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养老模式很受欢迎,英国政府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法案。”

  从工作人员做到团队管理人员,这份工作杨磊在英国干了三年。促使她想要将这种养老模式“移植”到国内的,则是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一段遭遇。外公身体不太好,一直由外婆照顾,后来外婆也生病,杨磊父母都要上班,想要找一位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保姆,却无处寻觅……

  “如果有一个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的机构就好了。”这个念头在杨磊脑中盘旋,最终她决定:既然国内极少有这样的服务,那就自己来创造!

  记者:创业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杨磊:以为能推广的“养老模式”在国内碰壁了。但我没有放弃,这个市场要培育,我与我的团队得有足够的耐心,一步步来!

  “本想开一家居家养老的公司。”杨磊当初兴冲冲跑去工商局登记注册,却被告知注册的类别没有“居家养老”,只有“家政”。

  思量再三,杨磊决定从注册民办非企业组织起步,“社会上对‘家政公司’已有了固定思维,而我只想做专业养老服务”。“专业”两字,杨磊反复提及。

  然而,在英国运转良好的养老模式,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养老传统,让他们对依托民间机构解决自己养老问题心存疑虑,再加上房子问题,即使有些老年人跃跃欲试,子女可能另有想法。”尽管有十多个老人进行了信息登记,但找不到能够 “结对”合住的老人。

  雪上加霜的是,创业伙伴因为家里人强烈反对,不得不选择退出。“他们觉得这个行当没前途,甚至觉得整天与老年人打交道,会被带‘衰’。”杨磊说,“那时真的很艰难,因为请不起清洁工,办公室都是自己打扫的。”

  杨磊坦言,这一市场需要培育,她和团队首先要做的是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在社区老人中建立好口碑,而这就得靠高质量的服务。去年6月,她的服务社受潍坊老年人社区服务组织委托,对潍坊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进行委托管理。杨磊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记者:在你看来,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杨磊:好的养老政策由政府出台,好的服务由专业机构负责。

  在潍坊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最醒目的是开放式橱柜里一排排文件夹。文件夹里,有每一位来中心活动的老年人的档案,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外,老人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参与活动情况等都一一记录在案。中心每日活动情况、器材使用频率以及老人的感受反馈等,也都专门立册。“做这么多的档案表格,不是为了应付年检,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得出科学照料的依据,从而使我们的服务更加贴近老人们的需求、更有专业性。”杨磊表示。

  两个小的细节,透露出“专业”的成色:中心里摆设的办公家具,棱角处都打磨成了圆形,为了使家具达到预期效果,当初是杨磊和同事们亲自设计的图纸并全程确认;中心设有洗浴室,老人们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洗上一把热水澡。这样的服务在很多地方出于安全考虑,一般都是“敬而远之”的。杨磊坚持推出这项服务,是老人们的期待,也是对自己团队专业能力的自信。

  记者了解到,每个老人的生日到了,中心都会贴上老人的照片,写上“生日之星”,送上长寿面。每天,工作人员都会给老人们读报,与老人们一起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讨论。

  记者采访当天,讨论的主题是“温度骤降,如何养生”。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自己在家里孤独寂寞,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接受正确的养老指导,对我们的晚年生活真是极大的助益。”年过八十的徐老伯给聚家养老服务社来信:“你们的服务,让我受到极大地鼓舞,为我在健康长寿的道路上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得到来中心活动的老人认可后,杨磊思索着,将服务通过中心这个点辐射到周边社区,提升社区老人对社区服务的知晓度,扩充服务社的多元化上门服务,同时培养建立稳定的民间老年人专业护理团队。

  她把目光瞄准了患有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不便出门的老年群体,提出为他们上门提供评估、护理、康复服务。这个项目在得到市民政局创投大赛的资金支持后,已为日间中心周边50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每月服务在200人次以上。其中,有40位老人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书信反馈,一些老人还表示愿出资购买额外服务。

  “建立起机构的公信力,让老人们愿意把晚年交给我们来规划。”杨磊明白,要让老年人群体接受这样的养老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我不会放弃 ‘配对合住’的养老模式,希望有一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老年人们会有这样的共识,除了保姆、养老院、日托所,还有其他养老选择”。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