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城口鸡鸣乡开展了“红歌唱响新城口”文艺汇演,演出中3位身披红绸带、头缠黑头巾的老太太一亮相就迎来现场观众欢呼。鲜明的节奏、明晰的歌词及演唱者从容的神态,很难与“农民”、“不识字”等字眼联系起来。
老人的表演得到观众的掌声也引起了不少人注意,细问才得知,老人们对音乐的痴迷背后,还隐藏着对文艺的热情。
劳动中老人们不知不觉成为文艺分子
“今天唱的歌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不识字,歌词就和着调背下来,一个‘生’的3个晚上就‘熟’了。”周观芝老人古铜色的皮肤上已有不少的老年斑,提起唱歌,她滔滔不绝的诉说昔日风采,往日的庄稼人什么歌都可以唱,劳动时唱,或者劳动完了晚上开会唱。
随即,老人唱起《拉饼歌》,“正月是新春,爹妈把儿生,前世是苦命”,正在周观芝老人唱的正欢时,赖宗玉老人说:“这个歌有点惨,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就说应该唱胜利歌,我唱个《胜利花开》。”话音未落,老人就拉开嗓子唱起来……老人边唱边比划,其他的两个老人也一起比划起来。
老人告诉记者,大生产时期,他们边劳动边唱歌,劳动期间创作了不少歌曲,也创新了演唱方式,最有意思就是“薅草锣鼓”。“全村人搞生产到山头除草,一人在山上打锣鼓唱歌,下边的人就回应。就这样在歌声中,边唱边劳动就不累了。”赖宗玉说。
“今天他们打的钱棍舞和我们那时的不一样,花样要多些。”赖宗玉老人看到放在舞台一边的钱棍,忍不住拿来做身上打了起来,虽然动作较慢,从节奏和打法上不难看出老人对钱棍的熟悉程度。
鸡鸣乡红岩村主任桂成舒透露,该村除了3位老人,还有不少的文艺爱好者,由于演出的节目有限没能表演,他说,以后将演出的机会轮流替换才算安抚住老人。
与时俱进 老人歌唱新生活
“我是学生,新歌老歌,我都会唱,”赖宗玉老人将“学生”两个字说的特别有力,脸上也满是欣慰,她对记者说,虽然父亲是地主丈夫却是共产党,从解放以来自己会的歌曲就不少,有时还代表学校表演。她饶有兴趣的给记者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清晰的吐词中不难看出老人对唱歌的热爱。
“我40岁之后就没有唱过歌了,现在又恢复了以前毛主席在的时候了。”赖宗玉老人笑了,她称,自己每天都要到鸡鸣寺上课,听师傅讲1个小时的佛理,偶尔将儿子给的生活费捐给寺里做香火钱,有时还将自己种的菜交到寺庙。“普通话我也听不懂,但是唱歌我就听得懂了。”老人说,现在的记忆力依然不错,才学的经书《大悲咒》都快背完了。
“是啊,前天我就在准备节目,想了很久,我就在屋头边想边唱,儿媳不高兴了,说我是老妖精,”周观芝自嘲,之后驳回了儿媳的不满,“以前活路苦,又要带娃儿,我们没得时间耍,现在不焦吃了,耍的时间多了,是要唱唱歌、享享福。”一直插不上嘴的陈文香老人抢着说,这种日子比过节都高兴。“以后开会,让我们多唱几个就好了。”说完老人们都笑了起来。
就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半小时中,老人们前后所唱歌曲不下10个,有名字没名字的,个个节奏清晰、吐词精准,与歌声伴随在一起的是老人的笑声,深深的皱纹中注满了幸福。
演出结束后,演员会迫不及待的匆匆下台,但赖宗玉、周观芝、陈文香,3位老人还精神抖擞配合《歌唱祖国》的歌声打起节奏,直到整台演出结束,老人们才在村主任的陪护下恋恋不舍的离开舞台。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