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一个偏远山村里,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张青田老人。五年前,村里为这个五保户拉了电线安了灯泡,五年后,一位刚毕业的村官在走访时无意发现,老人家的电表5年来总共只走了6.1度。老人的事情曝光于网络后,短短数日,有数万网友持续关注,向这位“最节约老人”表达敬意。
5年,6.1度电,这对比太震撼了。于是有人抒情说,“5年了,老人只用了6.1度电。不是电表坏了,也不是老人偷电,更不是老人给不起电费”——结论就是一个:老人是节约先锋,是低碳模范,是现代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楷模;还附赠小品文般的总结,“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不妨看看所谓“最节约老人”的家境吧:“60平方米的砖瓦房被隔成两间,一间堆满柴火和杂物,另一间房里只有一张简易的木板床,一个破旧的木柜,一根木凳,还有锅碗和锄头。在这两间房房顶,各挂着一个已经满是灰尘的5w灯泡,它们就是家中唯一的电器”……如此节约,与其说是主动为之,不如说是“被节约”——这就好比我们赞扬一个只吃剩饭的乞丐不浪费粮食,赞美希望工程的孩子衣着朴素,赞美农民工没有过花天酒地的夜生活。两只5w灯泡,映照出五保户6年的生活质地——而这,是比所谓节约更让人愧疚的东西。
理学有言,“存天理灭人欲”。这备受推崇的“最节约老人”算是又一例证。为了节约,推崇一种极端化的困苦生活;而遗憾的是,即便是涕泪交加的推崇者,恐怕也只是希望“别人”信以为真罢了。这就譬如旅游时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原生态村庄,那些艰辛的投影,只折射出贫富的落差感,很多人在这种落差中找到满足感、幸福感,进而诗化这种生存现状——但骨子里,又有多少赞美者真愿过上“原生态”的生活?
节约的意思,就是尽量少占用或消耗资源。但节约有个前提,就是要让“人”生活得更好。如果节约就是降低生活质量、甚至是牺牲基本权益,那么,这种惨烈的“节约”又有什么意义?譬如眼下各地不分青红皂白的“集中断电”,显然与节能减排的旨归相去甚远。在节约问题上,我们还应秉持一个基本逻辑:公权或公共部门当是节约的焦点与先锋,在节约的起跑线上,不能总指望公民个体“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冲在最前面。
“最节约老人”,感动不了真想节约的民众,其节约的真相反倒令人揪心。任何美德的标杆,首先是人性的、柔性的、充满烟火味的,而不是极端的、冷酷的、形式至上的。如果有可能,我宁可“最节约老人”的灯泡亮一点、家电多一点,这“5年6.1度电”的悲怆,哪能读出“节约”的喜感?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