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10月16日)前夕,上海静安区的老人收到一份实在的礼物:在“乐龄家园”搭伙的老人,每客饭菜政府多补贴1元,同时,对评定合格的社区助老服务站给予每年4万至8万元补贴,对老年日间服务中心每年补贴6万至10万元。3项补贴标准的调高,政府每年多投入几百万元,让静安区老人享受实惠。
据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敏介绍,目前静安区30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约有8.27万,老龄化程度全市最高,百岁老人的比例也是全市第一,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静安区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为老人筑起“快乐家园”。
“文化餐”兑现精神养老
“民间流传雍正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秋日的早晨,南京西路591弄静安区老年大学的“乐龄讲坛”上,上海作协会员、清史专家金恒源侃侃而谈。台下,130个位子座无虚席,听众大多是静安区的中老年人。
一项调查显示,静安区的老人有“三多”:知识分子家庭较多,子女在海外的家庭较多,有学习愿望和能力的老年人多。他们对“精神养老”非常渴望。不满足于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的“班级模式”,“短平快”的“乐龄讲坛”吸引着这里的老人。由区民政局老龄办会同区教育局主办,静安的5个街道设立了“乐龄讲坛”讲座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解文学历史、时事政治、老年健康和投资理财等知识。3年多来,这个公益性教育平台“上座率”越来越高,350个讲座引来了3万人次。
借助社会资源,区老年基金分会还推出了丰盛的文化大餐“静安乐龄五彩星期”,一周五天,为老人安排节目:周一棋牌系列赛、周二公益电影专场、周三跟老外学英语、周四网上冲浪、周五健康讲座,目前参与人次已达8万。
“乐龄餐”吃出浓情爱意
基围虾、炒酱、热腾腾的豆腐汤、软糯的米饭……中午时分,胶州路125弄“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飘出饭菜香。75岁的袁惠铭老人不一会儿就把午餐“消灭”干净。“这里的饭菜合我胃口,一客饭自己出5元左右,经济上也能承受。”老人以前住得不远,后来动迁搬到松江九亭,现在辗转几辆车才能过来,但老人不嫌远,“有熟悉的邻居,习惯了!”
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方佩儿说,助老站点365天都有助餐,中午和晚上,有100多位老人搭伙。菜由社区单位专门烹饪,米饭和粥自己烧,主食也常翻花样。像这样的“乐龄家园”服务站,静安区有33个,社区老人可以就近用餐,还能享用理发、量血压等生活服务项目。
为了提高服务水准,服务站尝试充实年轻的管理力量。去年静安寺街道6个服务站招聘了4名实习大学生,结果有3人都想留下“转正”,最终留用的上海商学院吴琪璐,是个能文能武、充满爱心的小伙,计算机专业的他精通数据管理,组织老人活动也很在行,还学过厨艺。小吴说:“小时候一直生活在附近,用餐老人有的是爷爷的朋友,能为他们服务很开心!”
“关爱餐”不漏一位老人
吃过午饭,89岁的薛老先生在宽大的皮沙发上坐下,按动侧面的按钮,沙发缓缓舒展开来,变成了一张舒适的床。在江宁路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有几十位这样的“日托”老人。薛老住在西康路,每天早晨由班车接他过来,看看书、唱唱歌,午餐后休息两个小时,起来打牌、活动,可以留在这里吃晚饭,也可以提前坐班车回家。
这个日间服务中心是一幢4层的小楼,干净舒服,设施齐备。相比听讲座和去助餐点就餐的老人,静安区的“日托”老人年龄要更大些,一般在80岁以上,白天家中无人照料,他们也不愿去养老院,更乐意到设在社区的日间服务中心。除了午睡的休息厅,中心内还有饭厅、阅览室、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老人在这里能得到周全的照顾,一点不会觉得闷。这样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区共有8家。
对于留在家中的高龄老人,静安区也已建立起独居老人“关爱手册”,不断完善“全覆盖”的为老服务体系。目前区内约有1500名高龄独居老人,区民政局实施高龄独居老人信息共享等制度,请与老人同楼居住、便于照顾的志愿者,与老人结对,进行“重点关爱”。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