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布壳”做鞋垫 小区老人乐趣多

  “两层棉布,一张纱布,用糨糊粘合起来,铺平晒干……”在雁城台阳路一小区内,一群年过古稀的老人围着一起,一面谈笑,一边打布壳、做鞋垫,欢声笑语为小区增添了一道和谐的风景线。

  在如今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手工活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布壳”为何物了。近日,记者来到小区拜访这些“打布壳”的老人。

  年逾古稀

  发挥余热打布壳

  今年已经80高寿的李根菊,是小区里打布壳做鞋垫的发起者,也是这些老人中年寿最高的一位。几年前,李婆婆被儿子从农村接到小区养老,平日里家务都是媳妇操持,老人闲不住,总想找点事做打发时间。一次,家人到摊贩处买鞋垫的事让老人产生了想法,“外面的鞋垫大多是机器做的,几块钱一双,质地又差又要掉色,又用不到好久,不如自己做。”

  说干就干。于是,老人到市场买布料、针线,重拾起了年轻时做布鞋的手艺,天气好老人就在小区里打布壳。开始,老人只做一些白面鞋垫,为了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老人到市场精心选购了一些绣花样式,开始研究在鞋垫上刺绣图案。猫、狗、鸡、鸭、菊花、梅花……如今,数十种图样已经印在老人心里。心灵手巧的她不但手艺精进,眼力也更胜从前。

  “我的鞋垫能穿上好几年。”老人自制的鞋垫全部为家用,每个月两双,耐用耐看,深受家人喜欢,连儿女的朋友看了也赞不绝口,纷纷向老人“预订”。

  带动效应

  小区老人以手工为乐

  小区有不少老人,日子很清闲,平日里喜欢围坐在院里唠家常。自从看到李婆婆自制的鞋垫后,不少老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李婆婆的鼓动下,也开始跟着学手艺。今年71岁的舒贤君婆婆就是其中一位。“李婆婆的鞋垫看起来就是漂亮,但是我手脚笨,怕做不好被人笑,就不敢学,要不是李婆婆一直给我壮胆,我现在哪做得来鞋垫,绣得来花哦。”

  加入老人制鞋垫队伍后,舒婆婆从一针一线学起,兴趣盎然。“刚开始时,我经常把花绣错,拆了又绣,绣了又拆,第一双鸭子鞋垫就花了整整一个月。”回忆起学手工的日子,舒婆婆觉得充实有趣。

  舒婆婆进步很快,不久便成了小区里的绣花能手。“现在不管啥子图案,我只要看一下,就晓得针线该从哪里起,在哪里结尾。”如今,舒婆婆信心倍增,各种图案尽在老人心中。

  这个特殊队伍里的老人年龄大多在70岁左右,“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样学不到。”老人们说,“以前没事做的时候,经常会东想西想,总担心自己的身体差了。现在我们多了样兴趣,既打发了时间,还锻炼了眼力,不会得老花眼,绣花的时候把脑壳转起来,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生活比以前更开心了。

  勤俭节约

  乐享新生活

  别看老人们文化不高,却也懂旧物利用。在舒婆婆的倡议下,旧衣物、床单取代了以前买布料打布壳。舒婆婆说:”现在生活好了,娃娃的旧衣服很多,拿来做布壳正合适。“这样一来,旧物得到了有效利用,还降低了布壳的成本。

  除了质地轻薄的旧衣物,旧的厚毛衣和羽绒服、防寒服也被老人们拿来循环利用,以勾织的花样毛线为面,防寒服的面料为夹层,羽绒服的绒毛为里料,制成一双双防风保暖的”温暖牌“毛线拖鞋,让家人在寒意逼人的冬日里,由脚底暖到心里。

  慢慢的,老人们还感染了小区里的一些年轻妇女。”真正把这个当成兴趣后是会上瘾的,现在我也不打麻将了,觉得做手工更有意思。“勤快能干的马大姐做工细致,是小区里公认的手工活能手。

  如今,在小区里以”打布壳“制鞋垫为乐的老人和妇女已达数十人。闲暇里,炎热夏季的庇荫处,寒冬里的避风角,都成了她们交流手艺,谈笑切磋的好地方。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