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但现在,这儿已是高楼林立,变化太大了”当曾今的建设者,72岁的朱之贵再次踏上两江新区这片热土时,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9月12日,44位曾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辛勤汗水的老建设者再聚首,重走建设路,他们用dv、相机、歌声记录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72岁的朱之贵老人曾是江北机械厂的建设工人,也是当时该厂的文艺积极分子,当时在建设之余,同时担当起为大建设摇旗呐喊,写歌编舞的重任。
“新区真是美呀,两江变化大…”一路上,老人一边哼着自己编的小调,一边和记者讲述,现在我们所处的同茂大道工地,以前只是一片荒山,那时候我们还经常和同伴唱着歌来这儿拾柴。
如今,看到这儿居然要建如此宽阔的大道,听说还要扩展出高档的楼房,他感到很惊讶“美国有芝加哥,中国就有重庆,两江将是另一个重庆城。”
朱之贵激动的说,50年代,我用歌声、舞蹈表达着那时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天来走这一趟,看到的变化让我不敢相信,“奇迹,我要为两江新区写歌,编舞”。
他感慨道,悦来国际会展中心很宏大,蔡家工业组团很霸气,这些杰作,都将成为我歌曲的元素。
84岁老人dv记录全程
用歌声书写新区的变化,重走建设路寻找创作灵感是朱之贵此行的目的之一,在随行的老人中,84岁的彭觉悟却有了另外“记忆”。
一路上,他总是摆弄着手上的dv摄像机,拍下沿途的高楼、小区,记录下葱郁的绿树、美丽的湖面,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更是成为了他情有独钟的拍摄视角。
“50年代,我就在这里搞建设,那时候的场面我还历历在目” 彭觉悟回忆,那时建房没用上塔吊,修建房子苦,全是肩挑背磨,3层楼的房子,一根房梁2、3个人肩抬着上二楼,用2年多时间才能修好一栋3层楼的房子。
我是一名老建筑工人,看到如今两天就能修起几层的楼房,让我感到很兴奋,现在到处都是塔吊,推土机,建筑工地上更是机械化操作“我要用dv记录下这些变化,准备代代相传。”
他说,50年代建设场面只能靠回忆讲述给后人听,感到很遗憾,现在有了dv拍摄机我可以很直观的拍摄如今的建设场景,“后人在看到建成的杰作时,我的dv录像将能让他们最直观生动的感受历史”。
重走建设路 还将继续…
忆往昔,看今朝,当这批老建设者再次踏上重走建设之路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看到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体验到的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两江速度”,对重庆的变化、两江新区的建设用上“变化大”、“奇迹”、“惊人”等字眼。
“没想到两江能发展这样快,上周看到还在平整场地,今天一来就立起了楼房,太快了”住在水土镇附近的老建设者殷树清很惊讶,特别是悦来国际会展中心,工地上的一个山包包,几天就推成了平地。
据悉,“感受两江,重走建设路”活动是由两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该区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在下周六继续召集40多位曾经的建设者再次踏上感受之路,体验新区正在经历的变化。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