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贾巨商,也不是名声显赫的达官显贵,他只是一位深居偏远乡村的古稀老人,一个曾在三尺讲台上耕耘40载的退休教师。提起他的名字可能无人知晓,但讲起他13次捐款的故事,却让人肃然起敬。
老人名叫杜尚学,家住通榆县团结乡解放村,在这里,他教了一辈子书。早些年靠几百元的工资和老伴的几亩薄田,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退休后,女儿多次要接老两口进城享享清福,都被老人拒绝了。
走进杜尚学老人的家,才让人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清贫。一个篱笆小院,两间低矮土房,门口立着那辆伴随了他20多年的老式自行车,屋里的箱柜上放着一台已经看不清牌子的旧彩电。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接触了多次,也没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今年72岁的杜尚学,满头白发,背有点驼,腿脚不再灵便。看着他,怎么也无法把他跟13张大额捐款单联系在一起。然而,千真万确,13张捐款单,每一张上都赫然写着他名字——杜尚学。
2005年1月4日,是杜尚学第一次捐款的日子。老人平时爱看新闻、报纸。那段时间,印度洋地区发生了大规模海啸,在十几个受灾国家中,印尼12万人遇难,20多万人无家可归。这件事,引起了他的焦虑和不安,一连几天他都沉默不语,还常常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擦着眼角的泪。几天后,老人作出一个决定:为印尼捐款!尽管他还不太了解印尼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甚至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当他把捐款的想法和具体数字告诉老伴的时候,老伴吓了一跳:“捐1万元!这些年来省吃俭用,就攒下1万元,还指望着过几年把这破土房变成新砖房呢。再说,都是上年纪的人了,有点积蓄,也是必要的,虽说7个女儿都成家立业了,可是日子都不富裕,尽量别拖累孩子们。捐款我不反对,可是也不能全豁出去吧!”老伴的想法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经不住杜尚学近乎固执的坚持。这一天,杜尚学乘车来到县慈善总会,把老两口多年来积攒下来的1万元全部交到工作人员手里,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人们睁大了眼睛看了看他捐赠的一大摞钞票,又看了看他沾着泥浆的裤角、那将要露出脚趾的破布鞋,还有旧得发白的说不清原来颜色的帆布兜。有人问他:老人家,您这么大岁数了,为的是啥呀?杜尚学说:“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也得想着别人。外国人也是人,他们受灾了,我心里不好受。”
这一次捐款,捐掉了老伴渴望住上新房的梦想。同时也正是这次捐款,似乎让老人找到了生命的源泉。
2005年12月到2007年11月,杜尚学又先后4次捐款,其中,两次为本县灾民捐款,两次为本县残疾人捐款,累计金额5000元。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和西北多个省份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杜尚学说:“我不能为灾区铲一锹雪,也不能给回不了家的乘客倒一杯茶,我能做的只有通过慈善总会表达一点我的心意。”他筹集了2000元钱,通过银行汇到了省慈善总会。过了几天,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老人,捐赠活动已经结束了,要把钱打回来。老人拒绝了,他委托慈善总会把钱寄存在那里,直到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又把这笔钱转捐到四川灾区。汶川地震发生后,杜尚学几天几夜不能合眼,电视上那一幕幕触目惊心场景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头。老人从5月15日开始跑县城自发捐款,直到12月16日,先后4次共为四川灾区捐款1万元。有人为杜尚学算了一笔账:老两口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仅靠每个月1700元的退休金,捐款1万元也就意味着他在这7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月要拿出近1500元。
任何一个地方的受灾,都紧紧牵动着杜尚学的心。2009年7月,台湾发生地震,杜尚学再次通过银行汇出2000元,把爱心传到了海峡彼岸;2010年4月,西南五省遭受巨大旱灾,老人乘车往返500多公里,来到省慈善总会,一次捐款1万元;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受7.1级地震,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仅有的5000元……
身边人听说了杜尚学的事,有的人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也有人说他傻,问他图个啥?这么大岁数了,和老伴享受享受晚年多好!但是杜尚学却不以为然,他说:“我每个月1000多元钱都是国家给的,我和老伴没什么花销,把它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强,我要是有能力,还会捐得更多……”
前不久,我省除了白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杜尚学一大早就来到了县慈善总会,再一次把5000元钱递到了工作人员手中。
人间有善,大爱无疆。短短5年的时间里,杜尚学老人共捐款13次,累计4.9万元。古人说得好:“上善若水”。水有博大的胸怀,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如果说世界上的善,莫大于水,那么杜尚学老人的生命便是一条河、一片海,他的爱如涓涓溪流,永不干涸。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