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次调查,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老年夫妻在几十年相濡以沫中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
事例:夏大妈和丈夫40年前大学毕业一起留在了北京。丈夫给领导当秘书,经常出差,他们夫妻是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两个人有时间在一起享受晚年的美好时光了,可没过几年,丈夫却一病不起,最终离她而去!她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就塌了下来。
她还记得丈夫临终时眼里闪着泪花,对自己嘱咐:“我觉得真的对不起你!你身体不好,我走在你前头了,不能照顾你,却把痛苦留给你。我不放心你呀,你的胆不好,一定要试试这几个方子。”原来,他在住院期间从病友和医生那里了解到3个治胆结石的偏方,就记在了纸上。说完这些话,丈夫就合上了眼睛。
想到丈夫在病情急剧恶化的时间里还一直牵挂着她,夏大妈哭得死去活来,一下就晕过去了。在那以后将近半年时间,她老是生活在幻觉中,老是听到丈夫说“明天我要出差,把我的绒衣准备好。”她急急地把他的绒衣拿出来,才想起他已经不在了,顿时泪如雨下。她只有一遍又一遍摸着曾经有他体温的绒衣……
在反复咀嚼痛苦的同时,她也不断自省自问:我就永远地悲痛下去,就这样打发余生吗?老伴儿临走前还语重心长地嘱托我注意身体,我得走出悲痛,按照老伴儿说的去办。
她开始到过去要好的朋友那儿走走,和几个丧偶的老姐妹们聊聊天,几个人互相开导,还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旅游,慢慢地还真就想开了。她还参加了老干部读书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她转遍了名山大川,忘情于山水之中时,顿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生生死死本是人生的必然,以生与死这种必然来折磨自己实在没有必要。
心理点评:丧偶是所有有婚姻的人几乎都要经历的人生过程,遇到这种情况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心理危机。夏大妈的老伴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这是因为生活中她一直身体不好,没想到老伴却走在了自己的前头。但夏大妈最终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与老伴有很大的关系,生活中老伴一直照顾她,在临终时还不忘给她留下治病的药方,这个药方既是治疗夏大妈生理疾病的药方,也是她心理的“希望之方”,使她一看到这个药方就会想起老伴临终“希望她好好活下去”的嘱托。她能及时与老姐妹们沟通,“通则不痛”,使自己明白,只有治好自己的病,过好今天和明天,才是对老伴的最好回报,最终迈过了悲伤的“门槛”。
要改变丧偶老人的生活环境,要事先与老人沟通,询问老人,记住“欲速则不达”,不能“拔苗助长”,要将增加新东西的选择权交给老人,随着他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对新生活的体验,使其从旧情感中逐渐走出来。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