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从井陉县传出一件新鲜事:苍岩山镇汪里村农民蒋会生等8兄妹在县城为85岁的老母亲祝寿,老人膝下4代87口人在饭店举行了隆重的祝寿仪式,如此规模的子孙队伍让县城的人们颇为羡慕老寿星的人伦之福。
这位八旬老母亲名叫李便林,原来居住在井陉县西南部冀晋交界处的一个深山自然庄,膝下有5个儿子、3个女儿,均早已成家立业。她从旧社会一路走来,在前半辈子饱经苦难。当年全家老少十几口人,挤住在3间破石头房里,吃的瓜菜饭,喝的井窖水,穿的粗布衣,烧的山柴草,睡的土坯炕,下地干活全靠一双手、两条腿,一副铁肩膀,刨地用的是镢头、铁锨,运输全是肩扛驴驮,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在山里过了几十年,也没见过汽车、火车。儿女们别说戴手表,就连马蹄表也买不起,计算时间,白天看太阳,夜间望北斗星,每天天黑即上炕睡觉,黎明即起床劳作,过得生活与原始社会人差不多,偶尔说起城里人的生活,就象是“外星人”的世界,想也不敢想。尽管一家人在生产队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但还是没有吃,没有穿,手中没有打油钱,难以摆脱家庭贫困落后面貌。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旮旯,给山里人带来了希望。识字不多但却心灵手巧的大儿子、二儿子率先联络了一些穷乡亲到山西煤矿挖煤,尽管这活又累又脏又危险,但却挣了一些钱,他们就咬牙坚持下去,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以后便当起了煤矿的“包工头”,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成为村里首先富裕起来的“万元户”。后来,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和两个女婿也都加入了挖煤的行列,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工作非常出色。四儿子和五儿子不仅成为煤矿的中层领导,而且还被先后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家庭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老人已是当上老姥姥(她下面见了四辈人)的“老太君”了,在下80余名子孙后代中,有党员干部、有工人、农民、有旅美留学生、大学生,也有教授、教师,还有医生、司机和个人经营者。8个子女和12个孙子、孙女分别在石家庄、井陉县城和山西阳泉市、太谷、平定县等地购买了单元楼房,家里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照相机和高档家俱应有尽有,有的还买了汽车、摩托车。老老少少已全部由山沟搬进了城里,吃、穿、住、行、用、医和孩子上学,过起了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很硬郎,在5个儿子家轮流吃住,也经常到3个女儿家住几天,无论是子女还是孙子女都团结和睦,对老人非常孝敬,去年老人眼睛得了白内障,影响视力,最近子女们陪她到石家庄医院做了手术,现视力恢复得很好。老人耳朵有点背,孙子们花4200元专门给她配制了助听器。老人每年生日时,子女们都不忘给老人做点好吃的。2005年,老人80岁时,子女们在老家为她做过一次大寿。今年子女们全部搬进城里,生活条件好了,不忘老人养育之恩,决定于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四)老人85岁生日,在县城最大的聚源饭店为她举行一个隆重的寿宴,让老人尽享晚年的天伦之乐。
为给老人办好寿礼,这天,他们专门聘请井陉县爱唯一婚庆公司对现场进行了装饰布置,并主持寿礼,全程进行照相、录像。上午11时30分,寿礼在喜庆的乐器声中开始,饭店门外鞭炮齐鸣,大厅内,在主持人的安排下,从8个子女开始依次向老人行鞠躬礼。随后,摆宴10桌,上百名晚辈举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虽然铺张了一些,但子女们都觉得为孝敬老人很有必要。这家饭店的经理说:“我们开了多年饭店,从未见过这么隆重的寿礼,承办这么大的寿宴在这里还是第一次。”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