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陈琴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锁上办公室的门,她没有往大门方向走,而是往敬老院里老人们的房间走去,一路上,老人纷纷和她打招呼,她也笑着一个个问好。
下班前探望一下每一位老人,已成为陈琴的习惯。“看到老人们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我才能安心回家,因为我是院长。”她说。
掌握每一位老人身体情况,按时送药喂药
在陈琴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药柜,摆满了各种药瓶,每一个药瓶上都贴着一张标签,写着老人的名字,并标有时间和药量。
每到吃药时间,陈琴都会把符合剂量的药拿出来送到老人手上,看着他们吃完。若老人行动不便,陈琴则会亲自喂服。
谷里敬老院现有老人78名,陈琴能叫出每一位老人的名字,记得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在朝夕相处中,陈琴对这些老人产生了一种亲情。
钱正泰是老病号,经常要挂水,因身体原因,挂水的针只能扎在脚上。每到冬天,陈琴陪老人挂水时都会带一个热水袋,垫在老人脚底暖脚,每隔一会儿,她还会用手暖暖老人露出来的脚背,生怕老人着凉。
去年年初,夏世道老人脚踝处腐烂,骨头都露了出来,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别的老人都不愿靠近她。陈琴却每天帮老人擦洗、换药。老人临终前拉着陈琴的手说:“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是我的福气,谢谢你,闺女。”
除夕留守敬老院,12年没和家人吃过年夜饭
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时候,敬老院的不少老人都是孤寡老人,他们不能回家过年,情绪波动比较大。
陈琴明白老人的心思,一到春节前夕,她都会尽可能地留在敬老院里,陪老人一起拉家常、娱乐。谷里敬老院开了12年,每年除夕夜,她都把敬老院其他工作人员安排回家,自己留守敬老院,陪老人吃团圆饭,看春晚。大年初一早上,她会给每位老人打上两瓶热开水,一个个房间送去,向老人们道声“新年好”。
今年1月,陈琴70多岁的母亲因车祸小腿骨折住进医院。陈琴去医院看望母亲的时间不多,只能拜托丈夫照顾。
“每当想到我母亲,我心里都会有一丝愧疚。但是,在我抽不开身的时候,我的母亲还有其他子女照顾,而这里的老人只有我一个闺女。”陈琴说。
像母亲一样照顾寄养在敬老院的孩子
在谷里敬老院,还住着一个小姑娘,她住进来时仅7岁。
9年前,小雯(化名)的父亲在一次事故中去世,而她母亲手脚残疾,还存在语言障碍,无法独自照顾女儿。当地民政部门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安排母女俩住进了谷里敬老院。
小雯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陈琴帮她在附近小学报了名,每天早晚,她像母亲一样,骑自行车接送小雯上学放学;回到敬老院,陈琴又像一个严厉的老师,督促小雯好好写作业。每年小雯生日时,陈琴都会记得,并为孩子办生日宴会。
如今,小雯已进入职高学习。陈琴说,孩子每个星期都会回来一次,每次看到她,小雯都会像小时候一样,跑上来甜甜地叫一声“阿姨”。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