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泉老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乐善好施,到现在已经有了半个世纪,林林总总数百次。如今,老人漂泊在外,但始终把捐赠善款的存根带在身边。这种执着也让他遍尝别人所不能承受之苦痛:遭人非议为“沽名钓誉”,妻离女散……
让我们随记者的笔触一起走进张老那鲜为人知的往事……
疯!他名叫“学雷锋”,50年前就美名远扬
每月工资不到20块第一次向外捐款就捐了30块
“老人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做好事、善事了。”提到张忠泉老人,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陈汝勤这样说。陈汝勤在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曾多次采写过张忠泉老人的稿件,对张忠泉身上发生的事比较了解。他请来人力资源部的姚琦琦翻开张忠泉的工人档案,档案上记录张忠泉最早施舍他人的第一笔捐款是在1663年春节期间,当时,在阜宁的一处工地上,张忠泉拿出20元钱,以单位的名义交给当地政府慰问军烈属。次年,他随施工队到南京,看到工地旁有个烈属大爷生活困难,就用有限的工资买了十几斤黄豆送给大爷。
“老人家最早是以‘学雷锋’的名义向灾区捐赠善款的。”陈汝勤说,1965年春,张忠泉成为原盐城地区第一建筑工程处一工区的机械修理工,每月工资不到20元。有一天,他在广播中听到陕西省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消息,就独自一个悄悄的到邮政局,将自己积聚的30元寄给了陕西省的救灾部门,邮政局工作人员要他在寄款人一栏写上姓名,老人就在上面写下了“学雷锋”三个字。
不久,
陕西省的救灾部门收到这笔署名为“学雷锋”的30元捐款,深深为这位捐款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所感动。为了查找到“学雷锋”,根据汇款单上汇款地,陕西省民政部门专门发函给当时的盐城地区行署,请求协助查找“学雷锋”其人。盐城地区行署当即在全区范围内所有单位进行查找,并派人到老人汇款的邮政营业厅调查,发现确实有人以“学雷锋”的名义向陕西省灾区捐款30元,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仍没有线索。于是就在当时的报纸上刊登了《寻找“学雷锋”》的文章寻人,可仍旧没有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张忠泉所在的工程队到兴化施工,在工地附近有一户人家已几天揭不开锅了,家里的小孩被饿的直哭,张忠泉见状忍不住拿出了自己身边仅有的钱,买了15公斤黄豆(当时市场没有粮食卖),送给这户人家。素不相识人家不肯收,张忠泉说自己就是附近的,人家问他的名字,他说叫“学雷锋”,说完丢下黄豆就掉头走了。这户人家一家感激万分,主人连忙追出去谢恩,张忠泉已走出去好远,尾随了一阵,见张忠泉走进了建筑工地。
为了找到恩人,这家主人就建筑工地寻问一个叫“学雷锋”的人,工地上就说没有这个人,这人不信,于是又到工地里面一个个找。终于找到学雷锋的张忠泉。工友这时才明白,报纸上到处寻找的“学雷锋”可能就是张忠泉,就把这事向领导进行了汇报。面对领导的询问,张忠泉终于承认自己就是向陕西灾区捐款的“学雷锋”,并拿出当时汇款的30元汇款单。
倔!时刻不忘“学雷锋”,单位奖励疗养却带上一包工具
疗养一个月就是修了一个月的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忠泉1928年2月出生,1965年5月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评为江苏省劳模,1983年因病提前退休。在退休前他既是劳模,又是活雷锋。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张忠泉从广播里被雷锋的故事感动了,就处处学雷锋,为大家做好事,工友休息了他不休息,自己工作做完了就帮助他人做好,立模板、打泥灰、搭脚架等他什么都做,星期天他还带着工具到街上义务为群众修理自行车。
1966年秋,张忠泉作为省先进工作者被送到南京汤山温泉工人疗养院疗养一个月。可张忠泉的疗养与他人不一样,他的行礼中多了打气筒、钣手等工具。从疗养的第一天来起,他就在疗养院的马路边摆起了地摊,免费为当地军民修车。然而当地的军民并不认同这位操外地口音的“雷锋”,因为人家不信天下会这样的好事,这一天张忠泉的好事一件也没做成。
第二天,张忠泉依旧在疗养院的马路上摆起了地摊,不久,一辆军车在张忠泉的地摊前坏了,驾驶员怎么修就是修不好,张忠泉上去检查一下,三下两下就将车修好了。当兵的问张忠泉要多少钱,张忠泉说是免费的。当兵的不敢相信,也不敢离开,直到又有人来修自行车,张忠泉也没有收钱,当兵的才离开。
张忠泉是免费为当地军民修车的消息传开后,他的“生意”也好了起来。特别是部队的军车坏了,就找张忠泉修,张忠泉的地摊成了当地部队的修理部。就这样,张忠泉在汤山疗养院的为当地军民义务修了一个月的车,也做了一个月的“雷锋”。
痴!他的心中只有“学雷锋”,妻离子散只因他太“傻”
有人说他“作秀”,可这一“作”就是半辈子
前些日子采访张忠泉老人时,记者问及他的子女,他不愿相告,后来,他简单地说了句:“妻子离了,女儿不认我了。”怕老人伤心,我们就没有再问下去。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找到老人的家人——东台市安丰镇下灶村61岁的张忠元。张忠元告诉记者,他是老人的堂弟,1970年曾到盐城来看过堂兄,“他住的也不好,屋子里也没有什么东西。”
张忠元说,堂兄解放前结过一次婚,生有一女,后来堂嫂因生产致病过世,留下一个女儿,现在姓吴。再后来,堂兄再婚,又生有一女,叫张仙珠。但由于堂兄一直“不顾家,有一点钱就资助比他更穷的人”,妻女都很生气,说他太傻,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堂嫂便和堂兄离了婚。
离婚后的张忠泉只身一人生活在盐城,也一直没有回过老家安丰。一次,张忠泉生病,女儿从安丰来看他,见张忠泉孤身一人躺在病床上,边哭边责备:“你不是喜欢帮助别人吗?现在怎么别人不来照应你啊?”父女俩为此不欢而散。
“侄女家现在还很困难,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张忠元说,“他资助他人的事我知道不少,他确实对自己和家人很苛刻。我对他的做法虽不理解但也佩服。”
说到张忠泉的“傻”,陈汝勤说,张忠泉还被别人说过“痴”,甚至更难听的“沽名钓誉”。陈汝勤说,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的住址是在建军东路32号,机关大院曾一度没人打扫,张忠泉就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机关大院扫地做卫生,什么清理下水道、接水管、运垃圾,都由张忠泉来做,有人认为是张忠泉在“作秀”,有意在表现自己。可张忠泉一干就是半年,最后公司领导实在看不下去,就专门找了一个清洁工接替了张忠泉的义务劳动。
有了专门的清洁工,张忠泉业“失业”了,他就又把老本行拾了起来,到街头免费为路人修起自行车,并且,乐此不疲。直到1983年,他因病提前退休。
追求!退休了还积极申请入党
60岁的“新”党员入党纪念还是捐钱
退休对张忠泉来说是无奈的选择,但退休没有阻挡他对党组织以及慈善事业的追求。
说到张忠泉对组织的追求,姚琦琦至今十分敬佩。她告诉记者,老人家曾多次请他人打过入党申请报告,但由于解放前曾被抓过壮丁,入党的事一推再推。记者从他的档案上看到,1969年,对他的外调材料有多页,大家都证明他是被抓的壮丁。
退休了,他再也不能为单位的工作忙碌,于是,他又把一套修车工具搬上了街,为市民服务。1987年初,他看到一名日本老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心情格外激动。几个月后,他请人代笔又写了份入党申请书:“我退休了,但思想没有退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退休。我一定要为人民、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把晚年贡献给党和人民。”
入党介绍人耿立学认为张忠泉“爱护集体,思想高尚,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支援灾区,从不留名,并且不顾年老多病,退休后坚持义务修车,为人民利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林正峰认为张忠泉“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支援灾区建设,热心助人。”,都愿意做张忠泉的入党介绍人。
1988年8月7日,年满六十岁的张忠泉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
1990年2月5日,张忠泉将自己的积蓄1万元捐赠给市建筑总公司工会,利息以市建筑总公司学雷锋小组的名义捐赠给幼儿园、敬老院及灾区。这一捐赠行为经市公证处公证。
坚持!靠走街串巷做小买卖挣捐助钱
成了“生意人”的老人反而更穷了
其实,说到张忠泉老人,大多老盐城人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张老头子啊?个子不高,有点清瘦,整天踏着个三轮车沿街叫卖木梳、毛线一类的小商品。”家住解放北路的“老盐城”徐立德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还没有城管,张忠泉沿街叫卖,交巡警不许他卖,他就跟交巡警说,我卖东西赚了钱都捐给穷人了,交巡警不信,他就拿出捐赠证明来证明,交巡警见状,也不再阻止他,只要他不堵路就行。”
原来,张忠泉退休后,工资也少了许多。为了能继续能帮助他人,他开做起了小生意。从此,他每天都拎着一个竹篮子出去,卖木梳、蚊香盘等一些小商品,每天多次往返于鱼市口到建军路之间,有时一天卖出三四十元,赚五六元钱,最少一天只卖出两三元钱,赚几角钱,也有成天卖不出一分钱。赚的钱自己一分舍不得用。每次到外地进货,晚上住旅馆从来不住房间,就给人家两块钱,盖着自己带的大衣睡在走廊中,吃饭也是买两只烧饼充饥,省下的钱聚积起来成百成千地捐献给希望工程和灾区。
随着年龄的增大,张忠泉老人走起来变得很吃力,后来,换成了一辆三轮车到新客站一带继续他的小生意。为了给灾区多给捐钱,他开始捡拾垃圾。即使后来搬进亭湖区敬老院,他还是踏着车出去卖货、捡破烂,以致其他老人都不愿意和他玩,也不愿意跟他一起住。每年过新年,其他老人都穿上新衣服,而他身上的旧棉袄、旧棉帽、旧棉鞋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老人说:“从不喜欢穿新衣服,钱还是送给有困难的人吧。
张忠泉的修车摊和卖货三轮车成了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崇高!家徒四壁,最引人注目的是床下数百张捐款回执单
只是不想做个对社会无用的人
这么多年来,老人捐了多少款,他自己也说不清。
陈汝勤说,张忠泉老人是一位真正的慈善老人,他不求名,更不钓誉。”张忠泉到底捐了多少款,他收藏的捐款收据能证明其中的一部分。“陈汝勤告诉记者,1996年有一次电视台来采访张忠泉,他展示过数百张的邮政汇款单及各种收据。
经过多方查找,记者找到当年采写《一位老人的遗嘱》的记者范女士。”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说实在的,我已经不在媒体工作已经多年,自己做过的新闻大多遗忘了,但张忠泉老人捐赠善款的事我怎么也忘不了。当时,我把他捐赠的证明和收据摆在他的床上,他的床上所有空间都摆满了也摆不下张忠泉的捐款证明及收据。当时真的很震撼!“
”他亲口对我这样说,听到或者看到有困难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我心里就难受,夜里就睡不着觉,我帮了人家一点,心里也就安心多了,觉也能睡得着了。“范女士告诉记者,在张忠泉的这些汇款中,大多用的是匿名,”但我采访过邮局职工,他是到邮局匿名汇款的常客,邮局职工个个熟悉他。“
不仅如此,1996年2月29日,他还立下遗嘱,”我多年来省吃俭用,现有积蓄人民币4.3万元……,昨如下处理:1万元给护理我的人,3.3万元存入银行,并由银行代为保管,利息每年约3900多元:1000元捐希望工程等;1000元捐给重灾区;1000元捐给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剩余部分捐给市委组织部设立的老党员福利基金会……“
他的事迹在1996年3月7日盐阜大众报头版上报道出来,深深地感动了盐城,这一事迹当年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新事“。
2001年,他又对遗嘱进行了修改:待去世后,将数万元存款分别捐赠给希望工程、残疾人协会、党组织和为他送终的人。他说:”别人说我六亲不认,其实我有六亲,一亲为党组织,二亲为社会养老院……“。
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有过一次追索捐出去的款项。原来,老人得知市某高官因腐败被抓,顿时心生疑虑,要求追回捐款,后经协商,他要求相关部门捐赠款项进行公证,以防捐赠款被挪用。
2008年,张忠泉把领到960元劳模补助金,添上口袋里的40元,将1000元钱捐给亭湖区关工委,委托他们用于资助区内贫困学生。当年,他准备将身边的7万元存款捐出去,但最终因居委会的同志劝阻而未能如愿。
此外,自入党以后,张忠泉多次以”忠于党“的名字交纳的1000元特别党费。老人说:”我从来不想做个对社会无用的人,我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张忠泉小档案
张忠泉,1928年2月出生于东台市安丰镇,小学文化,中共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7月从盐城市建筑总公司(现建兴建工集团)退休。因多次向社会捐款,立遗嘱设立公益事业基金,其事迹在1996年被评为”盐城十佳文明新事“。今年4月13日,他又将捡破烂等积蓄的10万元捐给市慈善会用于救灾,再次成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引发海内外读者和网民的讨论。
张忠泉从15岁开始就为地主打短工,做过纤夫、踏过三轮车、做过小生意,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1959年9月,进入盐城专区建筑工程处一工区做修车工。参加工作后,张忠泉就多次以单位名义或”学雷锋“等化名向受灾地方捐款、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1965年5月,被表彰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1982年5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7月退休后,仍然捐款不止。修长城、希望工程、非洲灾区……
哪里有困难、有灾情,他的钱就捐到那里。半个世纪来,仅邮政汇款单就有100多张。1996年2月29日张忠泉立下遗嘱,在自己积蓄的4.3万元中拿出3.3万元设立公益事业基金。这年,他被评为”盐城十佳文明新事“。1987年8月张忠泉入党后,多次以”忠于党“的名义交特别党费。由于张忠泉向社会捐助的钱,大多数是靠做小生意或捡破烂积攒而来,也因此被社会誉为”雷锋式老人“。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