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升:“不要模仿我,孝敬自家老人就好 ”

  近日,根据中央领导批示、中宣部部署,中央及冀、津等地30多家媒体聚焦本报感动河北人物尹升,他39年养了17个爹、“用一颗善良的心谱写出人间大爱”的高尚情怀将进一步感动世间。本报记者随省内其他几家主流媒体一起,来到天津万新村,看望这位本报百万读者心目中可敬的老朋友。

  1

  “我没感觉做得多好,但过300年也不是件坏事”

  尹升老人养了17个爹的事迹2007年经本报隆重报道后,开始引起外界热切关注,他也因此被评选为当年本报感动河北人物。不久前,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对他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部署中央及河北、天津媒体大规模采访报道。

  天津市万新村生活区尹老居住的一所临街、简陋的两居室内因此人流不断、电话不断,均是各路采访的记者,目前已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踏访。

  河北方面也有多家媒体踏访,作为尹老老朋友的本报记者自然成了向导和联络员,尽管整日接待记者,很疲倦,但尹老对家乡人很是热情,他说,见到老家的人格外亲切,咱们河北人最朴厚、实在!

  他对记者说,从收养第一个老人赵永贵起,39年了,先后与17位老人一直平平淡淡地过,哪里想到会有媒体报道甚至中央领导批示。这么多媒体一起来,的确是有点负担,自己不要紧,现在唯一一位与他一起生活的宫爷爷已经91岁,也怕老人吃不消。

  在配合各路记者采访、拍片过程中,尹老一直逗着宫爷爷笑,老人看着人来人往很热闹,也很高兴。“大家要报就报吧,只要对社会有好处。我没觉得自己做得多好,但这个事儿过300年人们说起来也不是件坏事。”尹老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以后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许多老人都需要大家帮一把。”

  2

  虽已年过古稀,还收养着一位宫爷爷

  2007年度感动河北人物颁奖时,尹老曾带宫爷爷来石家庄领奖,记者问老人,您老还记得到过石家庄开会吗,还认识我吗?老人底气很足地说,记得!

  宫树震爷爷今年已经91岁,是衡水阜城人,他在尹老家生活了8年。30年前,尹老收养了他的本家哥哥宫金凤,也认识了他,经常去接济他,8年前,他又见到尹老,说,老尹,我觉着你这个人挺不错的,我上你那里去不行吗?尹老说,行!于是时间一晃,8年就过去了。

  其他的老人们陆续过世,尹升已年过古稀,已无力再收养新的老人,只剩下宫爷爷,两人相依为命,万不得已出去开会或者写字画画,尹老都带着他,尹老说,这老人家,跟着我见过许多世面。

  宫爷爷看起来精神很好,思维清晰,尹升说,老人其实身体不行了,4年前患了胃癌,他没有让医院按常规办法治疗,因为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会大伤一个人的元气,许多癌症患者都是治疗死的,老人已这么大岁数,经不起折腾。就慢慢给他调养,每天给他吃5顿饭,鸡蛋、水饺、牛奶,精心护理,于是带癌症活了多年。去年又患了肺气肿,输了半个多月的液。“老尹这个人心好,有啥好吃的,他自己舍不得,都留给我。”宫爷爷说。

  天气暖和的时候,尹老会推上宫爷爷在小区里转,晒太阳、跟邻居们聊天,邻居们都很尊重他,大家对记者说,尹老师是个难得的好人,现在亲儿女也没有像他这样的!

  3

  围着老人们转,成了老年护理专家

  73岁的尹升看起来精神饱满,一点也不比几年前显老,他说,一个人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别人都以为他每天伺候老人很苦,他说,这是个大福气!我父母早不在了,老人在我这里,家里不空,儿子来了喊爷爷、孙子来了喊老爷爷,四世同堂啊!这是太平之乐、安定之乐、和睦之福!

  39年来,每天的生活核心就是围着老人们转,他也因此成了老人护理专家,现在剩下一个宫爷爷,他每晚也要照看他十来次,每晚7点半伺候老人躺下,隔一个小时看一次,中间喂一次牛奶,尹老临睡前看老人一次,夜里起来看老人两次,每次都要轻轻地听老人的呼吸是否正常,凌晨3点多尹老起床,再隔一段时间看老人一次。“人过了88岁,生命就非常脆弱了,不知道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没了,所以得格外精心。”

  与尹老一起生活过的17位老人,大多数都活到了90来岁,基本都没有感冒过。他有丰富的经验:照顾老人精心,老人就不得病,不得病我就省心、省钱。老人若得了病,即便治好了,也会衰弱下去。“一定不能让老人后背、腰、腿着凉,给他被子上再横搭一条毯子,他怎么翻身也不会着凉了。”

  过了80多岁的老年人,都有大便困难的问题,为了给老人们抠大便,他试着用过多种办法,用钉子冒、银簪子、手指抠,但老人们都感觉疼,最后他找到了注清水用手抠的办法。“我这个办法,医院里也不会。的确是臭,但看老人们解不出大便的痛苦,就忘了臭,等他们大便排下来了,脸色由青灰变红润了,我心里高兴,哪管臭不臭?多年下来,就不感觉臭了。”

  尹升的社会身份是知名学者、书画家,他是天津文史馆馆员、国务院老干部局特聘书画指导教师,但他大半的精力都做了老人们的“护工”,他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身外之物。

  4

  儿子也学习爸爸,赡养了两位孤寡老人

  为了赡养这些老人,尹老受尽了苦头,39年前,他家里还很穷,三个儿子,父母、妻子,就他一个月47元工资,自家饭都吃不饱,再省下来扶养老人,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能让老人和自己家人吃饱饭,他带着儿子们打草补贴家用、自己啃窝头……

  这些老人们在家里吃住是一个很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一位武功高强的老人,甚至一天能吃10斤粮食。但日子再难,他也首先保障老人们生活得幸福、舒心。

  尹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简朴的习惯,即使现在他的书画有了一定市场以后,他的衣服好多都打了补丁,袜子是一元钱买的,补了十几次;洗脸的水要后洗脚、再冲厕所……他曾自撰这样一副对联:“穿旧衣,吃粗饭,增福延寿;借剩余,济贫困,心地平安。”

  他的情操影响着全家,开始,儿媳妇们对他把钱物都养了老人不解,他也不劝,就用智慧化解:每次他在外面卖了字画,或者有人赠送了礼品,就把老人们送上车,带着钱物,给另居一处的老伴、儿子媳妇们送去,儿子媳妇们见老人们又送钱物来,哪有不热情招待之理?久而久之,见了老人们自然有了亲情。老人们享受了尹老老伴、儿子媳妇们的厚待回来,自然心情也舒畅。

  同时,每次卖字画后,他都要给老人们分钱,每次每人50或者100元,老人们像孩子一样高兴。

  受尹老的影响,他大儿子尹刚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始赡养老人,都是孤苦的邻居,去年一位老人已经去世,尹刚现在还赡养着一位邻居老太太。“我是跟我母亲学的,我母亲在世时经常照顾贫苦,有好吃的自己不吃给别人,她老人家常年照顾的老太太有4位。这是一辈传一辈吧。”尹老欣慰地说。

  5

  “不要模仿我,孝敬自家老人就好”

  “做了佛事你就是佛,做了鬼事你就是鬼。”尹老对世事人生有着透彻的看法。他是近代大儒吴玉如先生的入室弟子,曾花20多年的时间学习经史,对传统文化、书画艺术有着很深的造诣,“恩师教育我,读书人学习圣贤教诲就要践行道德。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拓展胸襟。”尹老说,完全顾自己叫自私。我照顾这些老人们,是他们比我困难,我喜欢这些善良的老人们,天下所有善良的老人我都喜欢!这17位老人都很可敬,他们带给我的智慧、阅历、心灵的沟通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记者采访时,在尹老家生活了16年的张老爷子已过世900多天,尹升翻出老人照片再一次热泪盈眶,对这些老人,哪一个、哪一天我也忘不下啊!

  对于未来,尹老自有打算,他计划在家乡青县陈嘴乡办一所养老院。“现在我还可以用双手伺候老人们,但是我越来越老,我就想办一所免费的养老院。办养老院的目的是给大家做个样子,传承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他的设想得到了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陈嘴乡党委书记苗文平对记者说,家乡人为出了尹老这样一个道德模范而感到光荣,他日后回乡办养老院,我们一定给予大力支持。

  对各界的关注,尹升说,“坦白地说,这么多媒体宣传我,但大家不要模仿我,我做的事情大家学不来,因为一般人没有我这样的心性。我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喜欢我,说我听话。父母在世时,后来我把老俩接到天津与我一起生活,老家的叔伯哥哥们来看望,都敬佩:‘咱觉得自己够孝顺了,跟老兄弟一比差远了!’我的意思是,如果我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影响,都能回家孝顺好自己父母就好了。其实老人对儿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不拌嘴、不抬杠、不惹老人生气,老人就知足了,不要想改造老人,顺者为孝。对老人精心一点,还是那句话,对老人精心,老人不得病,就省心省钱。”

  6

  为本报题字“善缘益世”,问候百万读者

  尹老与许多本报感动河北人物都成了好朋友,记得2008年初,感动河北5周年庆典上,鹤发童颜、器宇不凡的尹老成了“明星”,他给许多感动河北人物都题字留念,涞源三姐妹、宋立明、刘海霞……过年过节,这些朋友们都和他打电话联络。在天津,白方礼的儿子经常打电话给他,两人经常感叹家乡河北的深情厚谊。

  本次记者再次采访他,采访的间隙,他专门为本报书写了“善缘益世”,以示对本报多年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之举的赞赏,同时也期望把这一份问候转达给本报关注他的百万读者。

  【尹升简介】

  尹升,河北青县人,现居天津,今年73岁。39年来,他先后收养来自沧州、廊坊、衡水一带的17位老人,使他们人人有个温暖的晚年,为他们养老送终,像一个极孝顺的亲儿子。2004年12月,尹升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孝亲敬老模范”;2007年当选“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登“中国好人榜”。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