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节为老人“点亮小红灯”

  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办是有名的老城区,剩下的居民多是老人和外来租房者,大家平日在小区里非常孤独,该街道办于是开始举办“邻里节”,让居民走出蜗居,和邻居亲密相处。而针对独身老人多的特点,他们又推出了“点亮小红灯”和“挂出黄手帕”活动,急需帮助的独居老人和病弱老人,可以在家里窗户前打开提前备好的小红灯或系上黄手帕,作为专设的呼救信号……这些,都是该街道策划的“邻里节”和由“邻里节”衍生出来的邻里活动方式。

  摆下传统“百家宴”

  招待外来租房户

  “我们这里,历来有办百家宴的传统。以往,百家宴都是老邻居们坐在一起品尝、聊天,如今,多数老居民都搬走了,来租住的,都是从外地来广州打工的外地年轻人。他们家不在这里,平常挺孤单的,于是,我们的百家宴不但针对老居民,也是想让这些租房户走出家门,融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来。”广州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居委会主任冯凤娴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位于广州西关老城区,有名的西关大屋建筑群就坐落在这里,具有浓郁的西关特色。如今,这个老社区的最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多、困难群众多,二是外来租住的打工者多。于是,他们的邻里节主要以帮助老年人和困难户、接纳吸收外来打工者为主。

  利用传统的“百家宴”活动,他们的邻里节总是在正月十五摆下流水宴席,让邻居们坐在一起,热闹一番。他们百家宴的场面相当壮观,常常是一摆就是上百桌。从早上八九点,大家便坐上席,相熟的不相熟的,拉拉家常聊聊趣闻,很快就亲热起来。

  “说实话,以前大家的邻里关系都挺冷漠,现在,经过几次邻里节的活动,我和邻居们都成老熟人了,平常见面就打个招呼,大家处得很好,感觉像家里人似的,很亲切。”一位来自湖北的打工者刘女士说到了自己参加邻里节的收获。

  为老人专设呼救信号

  点红灯和挂手帕

  设立一个邻里节不难,举办一次两次邻里节也不难,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构建天天都是邻里节。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平常小区里的居民特别是老人们,出了一点紧急情况时,如果能及时得到邻居的帮助,那将节省许多时间。为此,这个社区还成立了“邻里互助站”,开展了多种睦邻活动,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社区生活氛围。例如,单元住户邻居互发的“睦邻卡”、为急需帮助的独居老人和病弱老人专设“点亮小红灯”和“挂出黄手帕”呼救信号……这些都是该街道邻里节的组成部分。

  这两种为老人专设的救助方式是,向每户空巢老人发放一条黄丝带,一旦老人有困难需要帮助,可把黄丝带挂在屋外显眼处,邻居看到后,就可以直接去支援,或将信息反馈到社区,便于老人得到及时救助。同时,社区还在屋外显要位置安装一盏小红灯,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点亮小红灯,同样能得到及时救助。

  “举办邻里节,或许能够把都市人的寂寞驱除,让邻居之间的情感纽带,联系得更为紧密。然而,如果邻里节只搞一两次活动,仅仅靠这一天两天形式主义上的邻里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邻居之间的情感,也不是在一日两日之间、一次两次活动之中,就能完全建立起来的。”冯凤娴说。

  该社区在设立邻里节、倡议亲邻氛围的同时,也设立了社区健身房、社区义工队、老年人之家等,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建设与完善,邻里节的教化和辐射功能全面迸发。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