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女每天到养老院照料偏瘫老母亲

  每天下午3时许,身高不足1.5米、有驼背(又称罗锅)、年届六旬的冯姨就会来到广州市芳村某养老院,给93岁的偏瘫母亲擦身、换衣服、喂饭、喂药、清洁假牙、伸展手脚、帮助其大小便……在这里干了11年的护工毛姨感慨地说:“从未见过哪一位入住老人的家属像她那样,风雨不改、雷打不动,每天都来。”记者近日采访冯姨后获悉,她妈妈入住养老院之前,她已在家照料了妈妈6年多时间。

  残障受歧视 从不怪母亲

  “我妈妈姓黄,人称黄婆婆,年轻时身高近1.7米,我爸爸也有1.7米多高,两个兄弟也较高,按理我不应这么矮的。”冯姨说,从懂事时开始,她便见自己是这个样子。她妈妈只说是她小时候的一次事故造成的,具体情况没有告诉她。她自小就遭遇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嘲笑,但她从来不责怪、怨恨妈妈,“不管怎样,妈妈给了我生命,仅是这一点,我就很感谢她”。

  全力抢救母亲

  冯姨对母亲的感恩,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行动上。2002年9月3日,老母亲忽然在家晕倒,冯姨立即将她送到市三医院抢救。医生诊断黄婆婆为脑充血,并发出病危通知书,同时征求家属意见,积极救治还是保守救治。冯姨哥嫂表示放弃积极救治,而冯姨和弟弟表示要全力抢救。

  经过三个月的积极治疗,黄婆婆的生命保住了,但落得个后遗症——偏瘫。医生说,这已是奇迹了,除了医院方面的救治外,还得益于冯姨的不离不弃和精心照料。

  排除万难照料母亲

  2002年12月,老母亲出院了,冯姨将她接回家,精心照料,不惜放弃了再就业的机会。

  独自照料身材高大的偏瘫母亲,对于身高不足1.5米的冯姨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无异于将一副重担压在肩上,体能上的负荷自不必说,精神上的压力则更大,每天都担心妈妈的病情是否会恶化,这是最耗损心力的。

  给母亲喂饭、喂药、清洁假牙、擦身(洗澡)、活动手脚,帮助母亲排便……这是冯姨每天照料妈妈的工作,跟上班一样,不同的是,上班每天只是工作8小时,每周可休息两天,而照料妈妈的工作,则风雨不改,无下班时间,无休息日。

  可能是住院时曾插尿管导尿的缘故,黄婆婆刚出院时,每隔2、3分钟就说要拉尿。冯姨必须日夜守候床前,一听到妈妈叫唤,就马上将便盘放好,协助妈妈排尿。因此,冯姨夜间无法睡好,为解决这个问题,冯姨雇请了一个保姆专门在夜间侍侯妈妈。可是,没两天,保姆就不干了。这样,冯姨不得不接回晚间照料妈妈的工作。幸而,黄婆婆尿频的现象,不到一个月就消失了。只一个月,冯姨就消瘦了十多斤。

  冯姨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加上几年来照料妈妈的劳累,身体一天天地变差了。在女儿和女婿多次的劝说下,2008年11月5日,冯姨将妈妈送进一家环境和服务都比较好的养老院。

  “只有两天没来,一天是年初二,一天是她病倒了”

  黄婆婆入住养老院后,冯姨每天活动的轨迹是:家——养老院——家。每天下午1:30就从文昌路的家出发,步行到地铁站,坐地铁到坑口,再转公交车到养老院,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每天,冯姨都带来鸡脚汤、排骨汤、猪脚筋汤等靓汤或妈妈喜欢的蛋挞、蛋糕、萝卜糕之类的食品,通常7点左右才离开。

  “黄婆婆见她来,就特别高兴,状态也明显好起来。”护工毛姨说:“黄婆婆入住养老院一年多以来,冯姨只有两天没有来,一天是年初二,另一天是她病倒了。”

  “大家都称赞她是一个少见的孝顺女,一个充满爱心的好人。”毛姨深有感触地说。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