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定居·故事
编者按
为改善藏区民生、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从今年起在全省藏区启动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以来,藏区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措施实、行动快,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年建设目标,不少牧民家庭搬进了新居。立冬时节,川西高原已下了数场大雪,牧民群众搬进定居房后的第一个冬天是否温暖?生产和生活情况如何?本报记者走进牧民家中,从今天起为读者陆续带来《牧民定居温暖第一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闻背景
2009年2月19日,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正式启动。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至2010年,投资180亿元,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统一规划、政府支持、牧民自建的方式,加快藏区牧民定居点建设,大力提高藏区10万户、48万名未定居和半定居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从今年冬天开始,红原县麦洼乡滚塘村牧民特布洛老人过上了和以往冬季截然不同的生活。
11月10日,坐在新房温暖的客厅里,73岁的特布洛老人一边看电视,一边与记者聊起了令他刻骨铭心的寒冷冬季。
特布洛少年时是一个放牛娃。有一年冬天,草原遭遇大雪灾,为了找回在风雪中走失的两头牦牛,他连续3天在风雪中奔忙找寻,晚上没有地方可以避寒落脚,最后虽然找到了牦牛,但他却被严重冻伤右脚踝,右腿成了跛脚。
民主改革后,特布洛家有了自己的草场和牛羊,开始了游牧生活:放牧时节,全家老小都跟着帐篷走;不放牧时,一家6口人挤在高约两米、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一下大雪,全家人受尽寒冬的折磨。由于长年在野外生活,他和妻子、女儿都患上了风湿病和大骨节病。
“游牧生活很苦,冬天喝的是雪水,吃的只有糌粑,更吃不上蔬菜水果。最好的住所就是牛粪棚,整个冬天,大人小孩都得蜷缩在牛粪棚里过日子。牛粪棚低矮、潮湿、四处透风,遇到风雪天气,穿着厚厚的皮袄也冷得直发抖,手上脚上都是冻疮。”特布洛老人说:“冬季全家没有一个人不感冒,但求医困难,只能强忍着。”
得益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老人在滚塘村的牧民定居点修建了自家的定居房。国庆前,特布洛家的新房装修完,全家老小终于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告别了牛粪棚。
坐在软软的沙发上,喝着浓香的奶茶,特布洛的心里充满了欢喜:“冬天定居房里很暖和,白天太阳从大窗户照进来,不用烧炉火都很温暖,晚上看电视时可以烤火炉,睡觉有电热毯,一点也不冷。”
家里家外,新生活都让老人满意。“定居房里有水、有电,能看电视、能打电话,定居点也有路灯和水泥路,还有超市和大广场,简直和县城一样漂亮。这样的生活,以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啊。”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