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太旭)“我除了年龄大一点,其他条件符合要求。”昨日,72岁的刘太婆再次拨通热线,要求报名参加姻缘会。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本报姻缘会年龄最长的一位报名者。
刘太婆是北方人,40多年前来汉生活。两年前刘太婆老伴离世,她独居武昌家中。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忙,本地再无其他亲戚,刘太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日子久了,遂萌发找老伴的念头。儿子儿媳看老人每日形单影只,心里也不好受,担心老人患上抑郁症,对此事也非常赞同。
前不久,老人去一家婚介公司,结果“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交了几百元,“介绍了一位腿有残疾的老头”。刘太婆不满意,几百元打了水漂。在北京的老姐妹听说此事,劝她回京通过婚介公司找个北方老伴,但婚介费要花一两千元,刘太婆只好打消此念。
得知本报举办姻缘会,且不收任何费用,刘太婆非常高兴,打来电话询问自己能否报名。工作人员解释,本次姻缘会主题是以“运动”为媒,大多是年轻人参与的项目,不太适合老年人。
老人有些失望。昨日一大早,再次打来电话要求报名,老人甚至表示,即使上台进行才艺表演也不怕,她说年轻时专门学过美术,会画画。
面对老人的热情和真诚,组委会研究决定同意老人报名,并希望通过报道为老人找一位老伴。
刘太婆说自己身高1.62米,中专毕业,有退休金。谈到对“老伴”的要求,她说:“只要年龄、条件相当就够了,最好是北方人”。
采访最后,老人动情地说:“你们年轻人哪能体会我们这些空巢老人的苦处,其实也就是想找个说话的伴,有个小病小痛的,可以相互搭把手!”
【专家建言】
刘崇顺:
应给老年再婚提供更多社会服务
昨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崇顺表示,刘太婆所面临的再婚难题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他倡议应给老年再婚提供更多社会服务。
他认为,“老龄化”进程加快,单身老人比例也在增加。近年来,虽然老年人再婚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老年人恋爱、交友的过程却充满坎坷,成功率并不高。
分析个中原因,老年人社交圈狭窄,再婚择友难,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社会忽视了老年人再婚的诉求,没有提供规范的服务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再婚的障碍。虽然社会上各类姻缘会、相亲会频频开展,但大多是针对中青年人或白领阶层,不能为老年人再婚提供择友服务。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想再婚的老年朋友有权利享受更多社会服务。 (采写/蒋太旭)
相关阅读:
寿命短的人,通常身上有“2白,2厚”,如果占一条都要多加注意
你老了吗?三件事做得“慢”,说明真老了
人到了多少岁才算是老人?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想不到
专家支招:老人踮脚走路有利健康?
老年人冬天早起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