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南百岁老人的长寿密码

  胃口好一天吃四顿

  海口海甸三东路农行宿舍里,住着一位102岁的老人李志英。“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住着个老寿星,在这里住了14年,她很少下楼,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基本没出过门。”李志英年过古稀的女婿邢福田告诉记者,李志英和他们生活了40多年,“她身世坎坷但心态很好,也许这是她长寿的秘诀吧!”

  口味清淡胃口好

  一天吃四顿

  记者见到李志英老人时,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她的中午饭。一碟肉、一碟青菜,这就是老人最常规的午餐,“一般情况下,我们吃什么,阿婆就吃什么,她不挑食,比较喜欢吃肉和鱼,口味清淡”。邢福田说。不到20分钟,老人吃完了一碗米饭。“基本上午餐和晚餐都要吃一碗饭,阿婆每次吃饭都很规律而且比较快,一般都不超过20分钟”。

  邢福田告诉记者,原来老人每天吃两顿饭,最近两年,改成四顿,早上7点左右吃早餐,中午11点吃午餐,下午2点半左右再加一顿午餐,通常是点心或水果,有时也吃点饭菜,晚饭通常是晚上6点多吃。“阿婆食欲很好,不管吃什么都很香。”邢福田说,老人不太喜欢甜食,“但早餐喜欢吃甜的包子”。

  身体一向很好

  从没得过大病

  李志英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阿婆身体一向很好,从没得过大病,偶尔感冒咳嗽,吃点药就好了,基本上没上过医院,现在就是耳朵有点‘背’。”刑福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省老龄委组织百岁老人体检,老人的各项指标都正常。

  记者试图与阿婆沟通,但阿婆摆摆手指指自己的耳朵。刑福田说,老人10年前耳朵失聪,“10多年来她也不大与人交流”。邢福田跟老人说话的时候,除了大声“喊”外还会辅以手势。

  据了解,李志英老人1996年随女儿女婿搬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虽然住的楼层不高,在5楼,但老人很少下楼。最初是因为铁门不太好开,老人不愿意下去,后来因为听力问题,与人交流比较费劲,老人就基本不下楼了。

  文昌市东阁镇大宝村委会田尾村103岁老人蔡桂容称“好人才能长寿”

  聊起当年“一见钟情”

  阿婆啥都记得

  现年103岁的蔡桂容阿婆出生于定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20岁时,蔡桂容由媒婆说亲后认识了文昌东阁镇田尾村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并于第二年嫁给了他。蔡桂容夫妇经常帮助村中的其他村民,老人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好人才能长寿”这句话。

  蔡桂容老人最爱小孩,一手带大了6个孙子和4个重孙,如今一家近20口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

  一直以务农为生

  9月15日下午2时左右,记者一行在文昌市老龄办办公室谢主任的带领下,从文昌市文城镇驱车近40公里,来到文昌市东阁镇大宝村委会田尾村。蔡桂容阿婆所住的院子大概有七八间屋子,斑驳的墙面诉说着这个院子的久远历史。院子内的居民加起来已接近二十口人。蔡桂容的儿子告诉记者,母亲21岁从定安嫁到文昌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文昌,“一直在家以务农为生”。

  90多岁仍捡柴

  见到记者来探望,躺在小屋休息的阿婆马上起身,扶着凳子,拄着拐棍,挪着碎步来到了院子里。阿婆虽然已经103岁高龄了,但脸上皱纹并不多,而且没有老年斑,除了一头银发,看起来最多80岁的样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阿婆平时生活很有规律,每日早上五六点,天刚蒙蒙亮就起床了,晚上就寝时间基本上都在8点左右,下午1点开始,阿婆一般会有一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母亲不一定睡午觉,但她喜欢躺在床上休息,因为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不能走动太多。”阿婆的儿子告诉记者。

  别看阿婆看起来挺瘦弱的样子,她可还是个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人。阿婆的一个孙子告诉记者,阿婆在90多岁时仍能捡柴洗衣,“妈妈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院子的卫生,直到现在还是,妈妈的长寿肯定跟勤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蔡桂容阿婆的儿子告诉记者。

  聊起恋爱经过 记得一清二楚

  和阿婆谈起为什么会长寿,阿婆笑笑,自豪地说“好人才能长寿”。孙媳妇很支持阿婆这个说法,“阿婆是个大好人,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特别喜欢她,年轻的时候一刻也不能闲着,喜欢给别人帮忙,做什么事情都是任劳任怨。”孙媳妇说,蔡阿婆原来是一个务农的好手,一直到60多岁了才没有下地干活了,接着又帮忙带孙子,做家务,年过一百岁了还要在房屋周边拔草。“今年没让她出院子了,外面的地不平, 怕阿婆摔着”。

  闲着的时候,阿婆最喜欢和村里的老人聊天,喜欢讲年轻时的事情,“脑子很清楚,一点也不糊涂,什么小事都记得”。阿婆和记者聊起“一见钟情”的恋爱经过一点也不“害羞,”媒婆带着阿公到我家去了一次就定亲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我“。就这样,跳过了恋爱的过程 ,阿婆直接嫁到了文昌。”结婚的时候还记得吗?“阿婆说自己记得清清楚楚,阿公去了定安,租车过去的,还吹着大喇叭,还有轿子,孙媳妇问她坐的什么车啊,阿婆说不记得了,孙媳妇接着问,”那车有轮子吗?“阿婆立刻反问,”车没有轮子怎么开?“一席话逗得大家都乐了。遗憾的是,阿公73岁就去世了。

  每顿必须有青菜

  除了讲自己的爱情,阿婆总结过去的生活就是”很辛苦“,解放前很穷,全家人能吃两个地瓜就很不错了。在嫁到田尾村后,阿婆的生活稍微有了改善,但仍与鱼肉无缘,每日吃的最多的就是蔬菜。”他很疼我,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怀孕的时候,他忙完农活后给我去抓鱼,还把脚弄伤了“。在那段一贫如洗的日子里,阿婆也曾经因为没东西吃而啃野菜,也曾经帮人拉牛车拉到双手起泡却换不来一顿饱,但有阿公的陪伴,多苦的日子,阿婆都感觉甜蜜无比。

  阿婆说,阿公早早离她而去令她十分伤心,每次清明节去扫墓,阿婆都会在阿公坟前待很长时间,将一年来家中的变故和发生的乐事一一说给阿公听,特别是说到高兴的事,阿婆都会不禁失笑,然后又对着墓碑一阵发呆,默默落泪。

  阿婆饮食习惯很好,从不挑食,”每顿都必须有青菜,否则阿婆就不干了。“蔡桂容的儿子笑着告诉记者。阿婆很认真地说:”吃的青菜都是自己家种的,非常健康,城里人想吃都买不到的。“

  就是喜欢小孩子

  村里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来后总喜欢来看看蔡阿婆,”还给红包“,阿婆从来不爱财,小辈们给的红包她都分给了孙子或者重孙。每次有孩子要读书报名的时候,她总是喜欢问上一句”还有没有钱啊,我这里有钱“。一手带大了6个孙子和4个重孙,问老人最喜欢谁时,老人说都一样,”自己的孩子哪个都喜欢“。儿子也告诉记者,老人每次给小辈发红包的时候都特别公平,每人一份,算得清清楚楚。

  阿婆受村里年轻人尊重,因为阿婆年轻时乐于助人,村中每一户人家发生什么事,阿婆都会把它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帮忙。”我就是喜欢小孩,如今不仅自己家儿孙满堂了,村里的年轻人都是我的儿孙,都快遍布海南了。“老人笑着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

  家住琼海嘉积镇泮水村;每天早睡早起;喜欢吃海鱼瘦肉,所吃蔬菜是自家种的

  拄着拐杖,王玉英老人静静地倚着老宅子的墙壁,时光顺着正午的阳光缓缓流淌,不出声,眼前的这幅场景像老电影一样干净、纯粹。这就是百岁阿婆王玉英老人现在的生活,回忆,是她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

  听说记者要来,她一直惦记着

  王阿婆家住在琼海嘉积镇泮水村,有5个女儿和1个儿子。王阿婆的女儿李树霞告诉记者,母亲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父亲在世的时候,老两口没与儿女住在一起,两人相互照顾,“我母亲99岁的时候,还坚持自己种菜”。

  国庆节前夕,记者在李树霞的陪同下来到泮水村探望王阿婆。刚一落座,王阿婆就招呼儿子李树春给记者倒茶。李树春说,母亲记忆力很好,前几天跟她说有记者要来采访,她就惦记着了,“你们昨天没来成,她还问我怎么没来,我跟她说了,你们有事改在今天了,她早晨起来就问记者什么时候来啊。”

  面对记者的镜头,王阿婆大家闺秀般端坐着让记者拍照,“母亲真上相。”小女儿指着相机中的照片说,“母亲年轻的时候确实很漂亮,体态丰腴,皮肤也好,现在年纪大了,近两年来有些瘦了。”

  王阿婆今年101岁,17岁嫁给丈夫后一直生活在泮水村,“在海口住了三年,因为想老家又回到了这里”。李树春告诉记者,1999年父亲不慎摔了两次后引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在家照顾,“那时母亲也是90岁了,但依然能照顾好卧病在床的父亲。”回忆起父亲李家裕,大儿子李树春很多感慨,父亲命运多舛,早年娶妻后妻子因病离世,后随其岳父前往南洋谋生,又因水土不服不得不回老家。经人介绍,父亲认识了母亲,“当时家里条件非常不好,没有房子,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修了一栋房子,并养大我们几个。”

  据介绍,李家裕85岁高龄的时候还能扛着大锤打石块,年龄再大点仍闲不住,砍一些自家院里的竹子编竹筐、竹篓,“卖了一点,大多数送给了邻居和亲戚”。

  儿子退休后回老家照顾母亲

  李树春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老家的生活条件自然比不上海口,但老母亲一人在家,我们肯定是要回来陪她”。

  “别说洗衣做饭了,就连打洗脸水、剪指甲等这些生活琐事全部由哥哥代劳,所以乡亲们都夸我哥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孝顺儿子。”李树霞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前,哥哥为了照顾老人,就从海口搬回了老家住。“我们几个孩子,包括孙辈或者重孙辈们逢年过节都会回老家看望母亲,但常年在身边照顾她的只有哥嫂”。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李树春经常会轻轻地拍着阿婆的手,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还不时地提醒老人喝水、吃药。

  记者了解到,李树春退休前曾在海口某机关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很好,但为了母亲回到老家他毫无怨言,“这样的生活也挺好的,我们曾考虑过带母亲回海口生活,毕竟海口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水平都会好点,但母亲觉得不习惯,所以我们就陪她回来了”。他告诉记者,虽然原来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前途,省吃俭用供他读大学。

  “那时在农村考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而且过惯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还肯回来就更不容易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很佩服哥哥。”言语里,李树霞对哥哥的孝顺行为赞不绝口。

  晚上8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

  阿婆有一个特殊的饮食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喝白开水都要放一点点白糖”,除了甜食以外,阿婆还喜欢吃糯米类的食品,“在科学养生上,多吃糖和糯米对身体不太好,但老人喜欢吃,我们也由着她了,但尽量少吃。”

  李树春告诉记者,阿婆生活比较规律,晚上8点左右休息,早上7点起床,中午1点到3点是午休时间,饮食上不喜欢吃肥肉和淡水鱼,“喜欢吃海鱼和瘦肉,蔬菜都是自己家种的,每天也要吃一些”。身体一直很好,95岁那年检查出有一点高血压和高血糖,“当时母亲告诉我们有头晕的现象时,我们叫镇上的医生来家里检查了一下,检查结果是母亲血压偏高。”

  自从检查结果出来后,李树春对阿婆的饮食开始有一些控制,“每天要有蔬菜、鱼、肉和鸡蛋,但是糖果和咖啡就不让多吃了,有时会给母亲冲一点麦片,或者去地里摘个椰子给母亲喝,她都很喜欢。”神奇的是,高血压症状消失后,阿婆的高血糖没有刻意治疗也慢慢好了。

  只要有客人来她就特别高兴

  王阿婆好客,不用家人介绍,记者刚一踏进她的家门,便感受到了。“喝茶,你们先休息一下。”记者刚落座,阿婆就嘱咐儿子李树春为记者倒茶。还没聊上两句,阿婆又提醒记者,“喝点茶,我们慢慢说。”

  李树春也告诉记者,阿婆特别好客,“有好吃的自己不吃,要拿来招待客人。”

  摄影记者给阿婆拍照时,阿婆不停地提醒他,“进来吧,外面太阳大,晒得厉害,你就在屋里拍就好了”。摄影记者一边拍照,一边不住地感叹,“阿婆看起来太慈祥了,拍照片的时候特别配合,端坐在那里就像大家闺秀一般,完全看不出来原来受过那么多苦”。从照片上看,阿婆皮肤特别好,白净、老人斑并不明显,李树霞承认,“母亲年轻的时候特别漂亮,可惜那时穷,没能给阿婆好好拍几张照片保存下来”。

  李树霞还告诉记者,母亲100岁的时候,他们给母亲在村里设宴过生日招待亲戚朋友,“那一天母亲很开心,让我们拿最好的酒菜招待乡亲们”。她还告诉记者,母亲现在最喜欢有人来看她,每年过生日和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大大小小都要赶回来给阿婆做寿,“母亲现在每天除了看电视也没有别的事情做了,家里的活哥哥都不让她插手,村里和她同辈的老人也仅剩下一两个人,而且年龄还小她很多,偶尔会来和母亲聊聊天,所以家里只要来客人母亲就特别高兴”。

  小档案

  姓名:王玉英

  年龄:101岁

  生活:比较有规律,晚上8点左右休息,早上7点起床,中午1点到3点午休。

  饮食:不喜欢吃肥肉和淡水鱼,喜欢吃海鱼和瘦肉,蔬菜都是自己家种的,每天都要吃一些。

  为人:热情和善。有好吃的自己不吃,要拿来招待客人。

相关阅读:

几种花适合老人养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白癜风
手机支付要全面 不要丢下老人
贵阳老人创"世界之最" 1个"寿"字写出20008种
从01年开始冬泳 89岁老人冬泳成“大连之最”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