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老人”齐宝椿

  如果不是到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也许这辈子就不会认识他。不认识他也就不知道天底下还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他,就是大竹县委党校离休干部齐宝椿。现在,我们一般都称他“齐老师”。大概是因为他在我们心目中属于那种“学高”而又“身正”之人的原因吧。

  齐宝椿老人是江苏省江宁人,1932年生,1949年6月考入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文艺新闻大队学习,后随部队长途跋涉到大竹工作,到1992年离休,一干就是42年。其间,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初期的大竹征粮剿匪,当过区委宣传干事、乡工作组组长、副区长、区长,1954年后在党委宣传部、党校等部门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曾担任达县地委党校副校长,是科学社会主义高级讲师,大竹县社科联顾问,也是大竹县二野军大校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我是到了县委党史研究室后才认识他的。“年轻人好好干,搞党史工作很清苦,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第一次见面,他就这样为我加油。老人身材魁梧,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时夹杂浓重的江南口音,虽年将耄耋,但给人印象精神矍铄,乐观向上,平易近人。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在我到之前,老人早已是党史研究室“常客”了。之后不久,他又为我送来了《文新史话》、《美学概论》等资料。

  地方党史工作常离不开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齐老师在大竹工作多年,加之善于学习和积累,对于大竹地方党史来讲,他就是一本“活字典”。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在大竹》、《中共大竹地方史大事记》、《解放初期的大竹剿匪》等地方党史资料,大多倾注了他的心血和劳动。老人家办事特别认真负责,我们每次邀请他讨论书稿,他都要提前研读我们送给他的讨论稿,并对值得商榷的地方作好记载。前些年,我们编纂《大竹当代人物谱》,因为涉及的对象多,史料征集难度大,他就积极为我们搜集和提供线索,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照片送给我们,怕我们对有的人不认识,就将照片中的人物一一罗列出来。遇到他也拿不准的情况,就想方设法找其他老同志一起辨认。

  “年龄大了,动动笔对大脑有好处。”他常这样说。其实我们知道,对他来说与其说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倒不如说是为了不成“政治盲人”。有的学术动态我们还不了解时他就了解了,有的理论问题我们还不理解时他就理解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有人对现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很是灰心,他就耐心地开导说:“腐败问题哪个国家都有。这有一个过程,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话语中充满了一个理论工作者十足的底气和信心。

  老人向来不为“物”所累,平时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为社会多尽点责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待单位发动,他就到处打听在哪里捐款,而且一捐交就上千元。我们党史研究室办有一个名叫《大竹党史》的内部刊物,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每出版一期,我们都要象征性给作者一点稿酬。在众多作者中,老人家赐稿最多。他知道我们经费并不宽裕,所以每次给他稿酬时,他总是拒绝。有时坚持不过,就暂时把钱收下,没隔几天,就把我们几个请到“稀饭楼”或“豆花店”小聚一下。稿费不够,他就倒贴。老人爱逛书店,也很爱买书。每当发现党史方面的新书上市,他除了自己购买外,还要为我们带回一些。有时大竹买不到,就向在北京和广州工作的子女求助。近年来,他先后为我们办公室买回了《邓小平年谱》、《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简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讲座》等数十种书籍。我们给他钱,他大手一摆,坚决不准。“这是我送给你们的,怎么能收钱呢?”他笑呵呵地对我们说。

  实事求是乃老人本色。为了感谢老人家对我们的支持,几年前的一天,我萌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利用我们的刊物宣传一下他呢?于是我铆足劲用了几个晚上赶写了一篇小稿,准备在《大竹党史》上刊出。也许是被我的一片真情所打动,或者是因为我写的都是事实吧,他知道后虽极力反对,但最终没让我“扫兴”。不久,《大竹党史》印好了,他却赶到我们办公室,要求把我写他那篇文章中的“近年来”改成“近若干年来”。他说,近年来所作《读书笔记》没有50万字,发表的文章也没有100多篇,但如果把离休前的加起来就有这个数了。说实在话,当时我们很不想在印好的文章上再动,一是认为用不着那么较真儿,二是怕涂改后影响刊物美观。但老人家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坚决,似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最后我们依了他。我无不感慨地说:“齐老师,你真是太认真了。”“这都怪我,当初如果我及时告诉你们,就不会做今天的冤枉活了。”他一个劲儿地自责道。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齐宝椿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永葆革命青春的老人。

相关阅读:

几种花适合老人养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白癜风
手机支付要全面 不要丢下老人
贵阳老人创"世界之最" 1个"寿"字写出20008种
从01年开始冬泳 89岁老人冬泳成“大连之最”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