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老人故事打动80后听众

  正值建军83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昨日上午,本报“社区故事会”首次开讲,20名读者进入黄浦路军休所,聆听军休老干部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军休老人王玉明、杨振远、李成儒、张诚走上“红色故事大讲堂”,声情并茂的讲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随后,许多军休老人还展示了棋牌、书画、京剧等方面的专长。

军休老人讲述峥嵘岁月

读者与军休老人交流开博心得

  读者欣赏军休老干部的书法创作

  参加活动的读者多为“80后”,他们说,军休老人的红色革命故事很精彩,晚年生活也丰富多彩,希望本报今后能多组织“社区故事会”活动。

  不惧零下30℃艰苦环境众

  多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坐落在武汉市黄浦大街上的黄浦路军休所,生活着500多位军队离退休干部,他们平均年龄七十有余。乍看这些军休干部,和普通老人没啥区别,可说起他们的军旅生涯,每个人都有激动人心的回忆。“上看一条线,下瞅一条沟。”这是军休干部王玉明曾经参军的地方。1959年王玉明应征入伍,1961年参与了新成立某部的建设,当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回忆起建设时期的困难,王老记忆犹新,许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1961年3月,该部队开始正式组建,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要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当时环境恶劣,冬天零下30℃都很正常,我们住的地方没有取暖设备,睡的是连草垫都没有的通铺,为了防寒,战士们就两人睡一个被窝,就这样还是冻得难以入眠。吃的饭只有玉米粥和小馒头,没有蔬菜,很多时候都吃不饱。”王老感慨地说。“后来战士们总结‘挖野菜,抢稀饭,帽子掉在锅里转’的顺口溜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下,部队都没有影响训练和生产。“饭不够,党员干部就将省下来的小馒头分给年轻的战士;没有教学模具,就用大萝卜刻,演示电路时就用绳子代替……战士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与困难的斗争中,部队照样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技术骨干。”王老的话掷地有声,充分展现出军人的气质和魄力,仿佛又将读者拉到那永不言弃的艰苦岁月。

  说起军休所的晚年生活,王老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现在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迈入了小康之路的快车道。有句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我们的军休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王老高兴地说。

  马背上训练完不敢坐下

  部队医务室前排队就医

  上世纪50年代投笔从戎,今年80岁的军休干部李成儒谈到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军休情怀,总会这样总结:“有心的地方就暖和。”

  1950年12月参军的李成儒,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导弹院校的建设,先后带过14批学员,带出了10位将军。谈起50年的戎马生涯,李老总忘不了最初在炮兵院校学习的岁月。“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主要住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庙里。野外环境差,经常会有老鼠和各种毒虫,有一次,晚上突然听到有人大叫一声,大家一看,原来是叫蝎子蛰了一口。”

  “我们当时需要学习马术。刚开始,大家连马都上不去,一不留神就摔了下来。经过艰苦的训练,终于能上马驰骋了。由于长时间坐在马上,很多人磨破了屁股,训练完后甚至不敢坐下,只能趴着,部队医务室前也就出现了排队看屁股的情景。经过这样的艰苦训练之后,很多学员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马匹了。1952年6月份,这一批学员结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争。”李老激动地回忆着往事。退休后,李老在军休所的组织下,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同时也参加了军休所的老年大学,晚年生活过得非常精彩。“早上练剑打拳,中午看书打球,下午下棋打牌,晚上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李老用几句顺口溜幽默地概括了自己充实的军休生活。“七老八十休闲忙,陪着老伴上学堂。吹拉弹唱会知音,快乐潇洒第二春。”李老的这几句诗也是他在军休老年大学里的真实写照。

  昔日带着警卫谈恋爱

  今朝百篇日记抒情怀

  今年75岁的军休干部杨振远讲述了自己的军旅生活:“上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部队在山沟里,很多地方需要保密,每天工作到晚上11时,有时还会加班。没有礼拜天,也很少休息,与外界接触不多,个人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朋友和单位介绍。介绍之后,在单位领导的批准下我们才能保持联络。那时候要求很严,进出办公室都必须有证件,通信也严格把关,出门必须结伴同行,所以找对象约会时,也会有人相伴,表面上是警卫员负责保护,实际上是进行监督。不过这些都是出于工作和个人安全的的考虑,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社会情况太复杂了,稍不注意就会泄密。”

  2000年,黄浦路军休所建所,杨老是第一批移交进所的军休干部。10年间,杨老用100篇日记诠释了黄浦路军休所的变化。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营院里荒草萋萋,建筑垃圾成堆,现在的营院花有清香树有荫,鸟语花香,美丽清新,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住在里面很舒心。军休所干部职工的细心热情也给杨老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6年,杨老上了军休所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学了电脑、书画等课程。杨老笑称,自己的休闲式养老变成了学习型、娱乐型、健身型养老,他在日记中称赞军休所是“名副其实的和谐军休家园”。

  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老人十年坚持捐资助学

  今年78岁的军休老人张诚讲起他的故事。他出生于四川北部山区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只能通过在私塾门口偷听来学习文化,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15岁的他考取了当时南充县城的育才中学。背着谷子跋山涉水步行两天,他才来到了学校。没想到烈日炙烤,一斗二升的谷子脱水少了两斤,尽管他反复哀求,学校还是将他拒之门外。一位好心的老师看到泪水涟涟的他如此执著,便替他补交了谷子,使得他可以入学。正是因为这些年少的经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回报社会,扶贫济困”就一直作为他的重要人生信条。

  退休十多年,张老一直从事于扶贫济困的工作,到现在为止,他已先后资助了20个贫困孩子上学,这些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有一个还上了名牌大学,其余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读中专职业学校。虽然子女不在身边,张老和老伴一点也不孤单,每到节假日,总会有很多受他资助的人回来看他们,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馨。

  2007年,身患癌症的张老到武汉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并立下遗嘱:把自己珍藏的价值100万元以上的万余册中外书籍和千幅字画捐给贫困地区的学校,用于开办图书馆。据了解,退休到军休所的10多年来,张老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累计20万余元。“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助学到底。”张老用一颗感恩的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读者感言

  湖北大学学生蔡甜:老爷爷们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聊qq,玩博客,简直太厉害了。

  武汉工程大学学生赵文杰:聆听老前辈的辉煌经历,自己的心灵产生了震撼,这是一种很好的爱国教育方式。虽然从书上看过很多故事,但老前辈们亲口讲的故事更吸引人、更让人感动。

  洪山区熊家咀小区居民袁新明:这样的红色故事专场讲堂很有意思,老干部们的经历让人敬佩,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此类活动能继续开展。

  黄浦路军休所所长李学敏:为了更好地发挥黄浦路军休所所具备的红色资源优势,“红色故事大讲堂”将邀请更多的老革命来讲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通过一个个革命故事,了解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起到激励和启迪后人的作用。

相关阅读:

几种花适合老人养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白癜风
手机支付要全面 不要丢下老人
贵阳老人创"世界之最" 1个"寿"字写出20008种
从01年开始冬泳 89岁老人冬泳成“大连之最”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