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存款
把钱存入银行,按照规定的期限获取固定数额的利息,是大多数老年人的传统理财方式。一般来讲,存款储蓄这种投资形式具有安全性高、变现性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流动性差、收益水平不高的缺陷。银行存款除了可转让定期存单外,其他定期存款都不能上市转让;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调低存贷款利率,再加上开征利息税,储蓄存款的收益正在逐年递减。
有些理财专家称:把钱存在银行短期是安全的,但长期却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就是因为储蓄的利率(投资回报率)太低,不适宜作为长期投资工具。以诺贝尔奖金为例,不难看出存款储蓄作为投资工具的危险性:诺贝尔基金会成立1896年,初创基金为诺贝尔捐献的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将基金用于支付奖金,管理不容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其章程中明白地规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的,如银行存款和公债,这种保本生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重的做法,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费用的扣除,历经50余年,到1953年诺贝尔基金会的资金仅剩下300多万美元。面对基金枯竭的危机,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他们在1953年对基金管理章程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改,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和买公债,改变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从此彻底扭转了基金的命运。1993年,诺贝尔基金的总资产已滚动增值到2亿美元以上。此外,通货膨胀也是储蓄的一大隐性杀手。如果通货膨胀率为5%,而银行存款利率也为5%,那么实际收益等于零;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则实际收益为负数。
所以,把储蓄作为传统理财方式的老年人,不妨学习诺贝尔基金会的做法,改换思路,尝试其他的理财方式。
投资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它体现着所有权关系,是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并取得企业所有权的证明,股东持有股票就是具有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股息分配权、剩余财产清偿权、优先认股权等。股票购买后不能还本,股东的利益由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收益水平不受法律保护,所以,投资股票具有很大的风险,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收益可能。在美国,最初认购可口可乐、微软等股票的投资人后来都有机会获得数十倍、数百倍的收益。中国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机会是无穷的,只要仔细研究,控制风险,就一定能够得到不匪的收获。
根据权威的美林公司证券分析师研究:历史上所有股票上涨的日子要多于下跌的日子,统计表明,以一天为投资期限,那么买入股票后,股票上涨的机率是55%;以一个月为投资期限,则这个机率上升为60%;以一年为期限这个机率是66%;以5年为期限,这个机率是99%,以10年为期限,这个机率为100%。所以在回答人们关于应该什么时候购买股票的问题时,美林公司的专家说:随时买。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不是用于看病救急的资金,手头的余钱就不必存入银行,而可以长线投资股票,买了不卖。根据巴非特的投资经验一般的股票投资周期为4年半。有试验表明:一个金融专家所选的作为组合投资的10只股票,和他5岁的儿子随心所欲的10只股票10年以后的收益率差别不大。所以,针对人们关于应该买入哪一类股票的问题,专家说:随便买!
当然,在看到股票投资诱人收益的同时,切不可忘记风险的存在。目前的中国股市,公司造假丛生,中介、券商助纣为虐,导致中国股市泡沫化、“赌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来重危及股市的健康发展。入世后人民币要逐渐过渡到自由兑换,国内外金融市场要逐步交融,这些都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压力。中国股市平均50到60倍的市盈率也是压力重重,调整在所难免。世界经济低迷、股市疲软,中国经济虽“风景这边独好”,但不能长期独善其身。所以,投资股票,时刻要提高风险意识。
投资债券
债券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是企业的借款证明。债券持有人到期可以获得利息并收回本金。上市后,债券可以在市场上按当时的行情转让,流动性较储蓄好;债券一般是固定收益的证券,收益水平在发行时就已公布,如果违约,将受法律制裁,当企业破产或解散时,债券持有人作为债权人将优先获得财产清偿,所以债券比股票的安全性要高。
目前,一种新型的可转换债券也在市场流通,可转换债券有一定的交易期限,在这一期限内,投资人既可以选择转成股票套现,也可心选择获取券息收益,它兼有储蓄的安全性和股票的高收益,对于老年人不失为一种两全的投资理财选择。
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专家进行理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通过发行基金单位,将众多投资人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再集体投资于股票、债券等,以获得投资收益和增殖。其特点是专业管理、风险分散,并可以获取规模效益。鉴于大多数老年人资金较少,缺乏投资经验的特点,选择投资基金是再适宜不过的。
证券投资基金是人们常见的一类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一般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买卖程序与股票相似。相对于股票而言,基金具有投资少,交易费用低的优点。多数情况下,每份基金单位面值1元,最低投资额也较低,再加上基金交易不收印花税,所以深受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青睐。基金的管理人都是拥有丰富证券投资经验的机构和专家,通过组合投资,实现化解风险、获取最大资金收益的目标。开放式基金要在指定的金融机构去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在选择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时,要事先认真阅读有关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了解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策略、投资目标以及投资风险、收益水平等。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更加安全,收益更加稳定,所以开放式基金在全国一经面市,就受到老年投资者的欢迎,在北京第一位申购华安创新基金的就是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
投资房产
俗话说:留财千万,不如置房一间。亚当斯密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房地产和财富有着天生的密切关系。对于个人而言,房产是很好的投资手段,通过置业出租,带来更多收益,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房地产投资实际上不仅局限于购置住房,如今已发展为多种形式,如投资店面、投资车库甚至陵园。
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可以通过指定继承,由年轻人贷款购房,先行享用良好的居住条件,死后再将房产由年轻人所有,而老年人手上的资金则可以用于生活日用。
投资保险
对保险的投资一般是指投保人寿险。人寿险兼有保障职能和储蓄职能,以前人们多注重保险的储蓄职能,现在大家的投资意识逐渐提高,较为重视保险的保障功能。保障功能的种类较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意外伤残保障、身故保障等,正好可以解决人们参与投资的一部分担心。只要按年交投保费,在保险期内不发生人身意外伤害,那么所获得的回报率都可以达到同期同类的银行储蓄利率。如果在保险期内出现人身意外伤害,则会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那么所获得的回报就是雪中送炭,很多年纪较大的投资人热衷于此类投资。
2001年前三个季度,仅投资连结类和万能型保险的保费收入就已高达25亿元,是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四成,占保费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投资型以投资回报+保险保障的双重魅力,受到了无数投资者的青睐。可是,与消费者的热情相比,保险业的业内人士在购买投资型保险时则显得谨慎得多。一位保险营销员就曾向记者表示,她不会购买投资连结险,“这种保险虽然有一定的投资回报,可收益并不保底,如果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不好,我就会面临亏本的境地。再说,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保障,投资只是一个附加功能,没必要舍本逐末。”但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此却并不清楚。保险公司在进行保险推销时常常片面地夸大产品的投资收益,掩盖潜在的风险,加之市场上的投资产品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投资者的盲从。
中国保监会曾指出,虽然投资者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回报,但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首先,投资型保险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同类产品在不同公司会存在收益差距;其次,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如果金融市场低迷,保险公司投资亏损,购买了投连保险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部分本金,购买了万能、分红保险者将得不到最低保证回报以外的收益;第三,投资类产品的回报率需要经过长期的市场考验才能确定,一两年的业绩并不能反映产品的长期回报率。
投资收藏
除了资本市场的投资以外收藏古董、邮票、火花等都是很好的投资方式。自娱自乐之余,只要慧眼独具,注重观察、收集,意想不到的财富或许就会从天而降。这类投资不仅风险小收益大,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完全可以成为都市老年人崭新的理财方式。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收藏品都可以成为一种投资。决定收藏品价值的往往是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而老年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的阅历。上个世纪40、50年代缀满银制小挂件的小孩帽,当时在中国不值几文,召集到了外国人手上,仅一个小挂件就涨到100元人民币,身价陡增百余倍。
20世纪的许多收藏门类都有自己的热门品种,像邮品中的梅兰芳小型张、庚申猴票,瓷器中的青花官窑,书画中的名家力作等等。21世纪,参与收藏活动在整体上肯定会空前发展。但是就具体品种的受追棒程度而言,肯定是风水轮流转,不定转到谁。比如瓷器,20世纪初,大行其道的是清水出芙蓉的单色釉,可到了世纪末的几年里,粉彩、青花却红透了天。21世纪会不会出现轮回?又比如字画,现在是李可染的最贵,但李可染也曾被评论家们骂得体无完肤,21世纪肯定会是个比今天的李可染还红的大师现身。
可见把握收藏市场的冷暖,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追势的最好适可而止,挑冷的也不宜固步自封。有一点最重要,收藏离不开兴趣,只要兴趣所至,心态平和,即使收藏了一个世纪的冷门,也能获得一个好心情。
20世纪有三种收藏,一种是纯粹用收藏品进行投资,邮市上的炒作行为最典型;第二种是纯粹出于兴趣爱好在不断地积攒、研究着自己的藏品,如醉如痴,至于藏品将来会不会升值,想得很少,甚至从未想过;第三种是中间路线,兴趣占主导,升值也在想,但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孤芳自赏。
21世纪把收藏品看作纯粹投资手段,一味低买高卖的行为将大为减少。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给人们的投资渠道将显著增加,除了现有的储蓄、保险、证券、期货以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投资收藏。同时,社会环境提供给人们的收藏品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社会公众会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藏品,使社会收藏资金趋于分散,广泛性的囤积居奇很难形成。相比之下,完全出于兴趣的收藏方式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原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需求进一步增长,休闲娱乐的时间进一步增多,人们不再在乎藏品的能挣多少钱,个性化的收藏将广泛流行。
中国散落在民间的宝物俯拾即是,但人们常常视而不见,到了有心人的手里就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藏,有时便化做滚滚财源。爱好旅游的老年人,每到一地,不妨留心一下散落当地民间的老物件,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许还会能淘到“真金”,旅游投资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阅读:
老年人养宠物对身体好吗
大揭秘:老人身体越来越弱的11个因素!
关注生活:慢病老人也能乐享生活
避免老年痴呆发生老人生活中该怎么做
年纪虽大心仍疯狂 老当益壮是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