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过年,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万家团聚、阖家欢乐”等字眼。然而,对于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而言,过年却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与别家的喜庆相比,他们感受更多的是冷清、煎熬以及对儿女们的思念。谁来陪“空巢老人”过年,让他们安享晚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河池“空巢”现象突出
记者从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08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有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04万人)的12.6%,百岁以上老年人有449人。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另外,我市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均在60万人以上。这意味着,这60万农民工大军的父母每年都过着“骨肉分离”的“空巢”生活。
“尤其在贫困、偏远山区,人多地少,打工是农民的主要出路,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将逐年增多。”据市老龄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罗城、环江等县不少山区农村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甚至已占到当地常住人口的30%以上。
据了解,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没有子女陪伴在身边的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都会出现难以弥补的“空缺”感。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甚至食欲降低,睡眠失调,“空巢综合症”已经成为这些亲人远离身边的老人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多方面原因,“空巢老人”的现象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并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比起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更让人忧虑,不仅仅在精神上有孤寂感,还要承担大部分的农活。”市老龄办一负责人指出,现在农村出现了不少赡养空巢老人的纠纷,“不少在外打工的子女,对于老人的生活并不关心,忽略了自己对老人赡养的义务。”
“空荡荡的房间内,整天只有你一个人。就好像被人抛弃了一样。”一位子女在外地工作、长期独居的空巢老人说道。
“不愁吃穿就怕过年”
因为独女常年在外打工,在金城江区光荣院“蜗居”的84岁的覃世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其实这些年一个人过日子也习惯了,但是到了春节,就觉得特别孤单。”自2006年从农村移居光荣院后,他已经3年没回家过春节了。
去年除夕夜,覃世明为自己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听着窗外热闹的鞭炮声,看着自己冷冷清清的屋子,老人顿时没了胃口。覃世明说,他自己有养老金,吃穿不愁,生活不缺什么。“平时还好,最怕的就是过年。每到春节,大家都回家过年,这里的日子就显得很冷清。”
记者在河池城区采访获悉,虽然大多数“空巢老人”经济上都比较富足,但过于寂寞和缺少亲情的生活让他们总觉得没滋味。“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实我们并不希望儿女们带多少礼品,拿多少红包,只是想他们能回来一趟。能看着儿女们吃下自己亲手做的饭也是一种享受。”金城江心乐敬老院87岁的朱建威,道出了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心声。
子女要常回家看看
在“空巢老人”比例不断增加的现实下,寻找更适合的社会和家庭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每年的春节则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关注和帮助的时候。
据市老龄办一负责人介绍,“空巢老人”已成为各级老年组织和社会关注、服务的对象。为了帮助老人过一个和谐的春节,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安排一些针对老年人的联谊活动。 并安排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帮助,让他们的春节不再孤独寂寞。此外,市老龄办还呼唤更多的志愿者、义工来帮助春节中的老年人,如果有爱心市民愿意接老人回家过年,他们也愿意牵线搭桥。
据悉,日常生活中,政府也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各级政府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为“空巢老人”提供相应额度的家政等免费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
然而,老年人是个复杂的群体,每个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都不一样:有的重在健康需求,有的看重亲情体贴,有的渴望求偶续弦,有的企望和睦相处,但他们也存在一点共性――亲情体贴和社会关爱。
要解决“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需要营造一个全社会爱老敬老帮老的氛围,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共同面对、共同解决问题。“子女要关心老人,即使不能回家,也要多打电话问候,这种温情的精神关爱,往往更甚于金钱。”市老龄办一负责人最后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