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大概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孩、朝气蓬勃的青年、年富力强的中年,齿发脱落的老年。但令人尴尬的是,老年人正逐渐成为社会“被忽略的群体”,商家对于开发物美价廉的老年人用品并不热衷,相关的配套服务更谈不上专业,而关乎老人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却因为机制的尚不完善,而无法完全覆盖。
●我市有近20万老年人,如果以每位老人每年消费2000元的保守估计计算,那么老年人用品就有4亿元的潜在市场。
●我市从2006年12月起,在城区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这一尝试,让不少老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不过,相比于分布在全市各镇区的需要帮助的老人来说,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还远远不够。
●政府需要的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把养老成本降到最低;一方面督促企业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
●独居老人最盼望的就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其实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我们只想孩子能经常和我们说说话。”
老年人用品消费市场遭商家冷遇
我市有近20万老年人,如果以每位老人每年消费2000元的保守估计计算,那么老年人用品就有4 亿的潜在市场。但很多商家宁可去争夺竞争激烈的儿童产品、妇女产品市场,也不愿去开发潜力巨大的老年用品市场。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还是太少了,仅仅以老年人用品市场来说,放眼望去,相比于小孩、女性、男性的商品琳琅满目,老年人用品专卖店则凤毛麟角。
在中山城区,要找一家老人用品的专卖店真的很难。记者凭着记忆来到了悦来中路的6号7卡,这里曾经开着据说是中山市区比较早的老年人用品店,即中山市夕阳红中老年人用品店,但记者来到这里才发现店铺早就改为“工业电动挖制器材行”。
在朋友的介绍下,记者找到了大信商业街上的一家老年人用品店,这应该是记者看到的比较综合的老年人用品专卖店了。记者发现,商店的商品设计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特点,比如:便利生活的小器具、保健和辅助治疗的用品、高龄护理用品、服装服饰、休闲锻炼和娱乐用品、礼品类等。有些小物品设计巧妙,却往往能在细节处让老人感觉温暖:带放大镜帽子的指甲钳;定时提醒药盒;暖脚器;轻便的手部按摩球和竹轮。
记者在店内逗留半小时,光顾该店的市民并不少,但明显的感觉是,虽然店里有符合老人需要的商品,但多数市民对商品的品牌和质量并不太了解,甚至对商品如何使用也很迷茫,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市民刘女士一家三口到店里给老人挑选东西。刘女士首先看中了一副护膝,觉得护膝太短了,卖相也不大好,后来咨询了一下进口电子血压计,想问问和自己刚买的腕式的有什么不同,但店员简单的答复显然不能让她满意。
据统计,我市有近20万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超过10%,而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如果以每位老人每年消费2000元的保守估计计算,那么老年人用品市场就有4亿的潜在市场。但现实是,很多商家宁可去争夺竞争激烈的儿童产品、妇女产品市场,也不愿去开发潜力巨大的老年用品市场。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我市从2006年12月起,在城区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凡符合条件并愿意接受服务的对象均可享受政府免费提供的每日1-2 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尝试,让不少老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中山市真情家庭劳动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甜表示,在公司提供的家政服务中,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比例达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并不小,但来请保姆的,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子女。“老人需要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田甜表示,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保姆的要求,不仅要会做饭,在生活上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会对老人的身体护理,比如有医疗常识,懂得按摩,懂得如何使用血压计,如何对老人突发的状况进行急救等等。
目前我市的养老机构数量有限,记者在中山市民政信息网上看到市区的养老机构有中山市社会福利院和中山市华宇乐颐养院,每个月都要收取老人不等的费用,其中,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接收城区符合条件的老人,费用为自理750元/月、半护理1050元/月、全护理1250元/月,华宇乐颐养院为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为自理950元/月、半护理1250元/月、全护理1550元/月。最低每个月七八百元的费用,对于贫困的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了解,考虑各种实际问题,我市从2006年12月起,在城区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城区范围内的石岐区、东区和西区作为试点,服务未入住福利院的“三无”老人、低保户中6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独居老人、优抚对象中的孤寡老人、一等以上伤残军人、未入住社会福利院的转制企业的退休孤寡职工和百岁老人等。目前,凡符合条件并愿意接受服务的对象均可享受政府免费提供的每日1-2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尝试,让不少老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不过,相比于分布在全市各镇区的需要帮助的老人来说,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还远远不够。田甜表示,政府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让政策的阳光照耀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目前,真情家庭服务劳动服务有限公司正在牵头成立中山市家政行业协会,政府也有意向通过向协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协会会员企业派驻家政服务人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田甜表示,每个社区最熟悉老人的情况,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社区,对那些生活贫困又确实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摸底。
■专家说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领域
社会养老问题不能依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社区,政府购买服务是养老社会化一种比较好的策略,政府需要的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把养老成本降到最低;一方面督促企业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老师黄晓燕表示,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在我国,以往的主干家庭模式即三代同堂的模式逐渐随着家庭小型化的模式而解体,而与此同时,由于老人尤其是贫困老人对社会创造的财富减少或者已经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社会心理层面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指向中,一般人认为老人的社会价值在递减,所以老人逐渐成为了 “被忽略的群体”。“老年人用品市场的冷清和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显性化都可以从这一社会文化层面找到原因。”
黄晓燕表示,目前,政府正在从制度入手,建立覆盖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那些社会保障网暂时还没有覆盖到的老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低成本的方式运作。可以采取志愿者互助的方式,通过对社区进行摸底,了解本社区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等需要帮助的老人状况,通过培养“临时监护人”,以一栋楼为单位,隔一天去慰问一下,了解老人们的需要和现状;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拿出一笔较少的费用,用作对社区内有需要的老人进行简单的护理,关注老人的变化。
“老人的需求包括基本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身体护理和精神慰藉,目前,社会还没有储备了这方面的特殊护理人才,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黄晓燕表示。
此外,黄晓燕指出,社会养老问题不能依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社区,政府购买服务是养老社会化一种比较好的策略,政府需要的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把养老成本降到最低;一方面督促企业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政府设计的养老服务也可以有多个层次,可以有针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的,也可以有针对贫困老人的,用赢利的项目去补贴不赢利的项目,实现社会养老的低赢利性。”
独居老人的渴望
◆大涌镇的林日辉老人,最盼望的就是孝顺的侄子林泽良能经常来看他。
◆住在城区民生路的张先生和他的老伴说:“其实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我们只想孩子能经常和我们说说话。” 大涌镇安堂村的林日辉老人,今年已经80有余,他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如今独居在自己又破又旧的房子里。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他最盼望的,就是孝顺的侄子林泽良能经常来看他,随着年岁的增加,他开始像个孩子一样,埋怨侄子来看望他的时间间隔得太久了。
“其实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我们只想孩子能经常和我们说说话。”在民生路的一栋非常简陋的房子里,70多岁的张先生和他的老伴两个人说出了内心最简单的心愿。张先生一双子女都相继去了澳门并在那边成家立业,之后,和家里联系渐渐少了起来,现在逢年过节也很少回来,两位老人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收入。张先生说,以前还出去和老街坊聊聊天,现在人老了,腿脚也不灵便,经常和老伴待在家里。张先生表示,自己和老伴吃穿都花不了多少钱,他并不担心饿肚子,现在他和老伴一怕生病,二怕孤单。
其实,像林日辉和张先生这样晚年孤独的老人,在中山并不少见。记者采访中发现,造成老人晚年孤独的原因有如下几种:因为终生没有嫁娶,无子女,晚年孤身一人;有子女,但子女在国外或在外市;子女在本市,但不愿意承担赡养义务。
■经验看台
中山小榄镇关爱老人试点“平安钟”
小榄陈星海医院的 “善良健康通”呼援服务中心于去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呼援器装在床头柜上,遥控器可挂在脖子上,这就是所谓的“平安钟”。只要按下红色按钮,便可与呼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直接通话。目前呼援中心共有6名接线员,实行24小时值班。电脑系统对4至6 天未联络的用户,还会自动生成统计。工作人员会据此逐一打电话给这些老人,询问近期生活状况。
广州越秀区
建全省首个养老储蓄机制
现在广州越秀区老人可报名参加储蓄式养老机制。每名报名者获得一本绿色的“存折”,其义工服务时间将一一记录储存起来,本人自己退休之后可提取享用。通过专业机构评估后确定服务等级,由区退管办把队员向老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的时间记录储存起来,在他们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则可提出申请,由退管办统一调度义工为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兑换标准按2个爱心工时等价于1个小时服务的比例。即现在为别人提供两小时爱心服务,届时自己可以申请享受其他人提供的一小时服务。
社会多关注“独居”老人
我日前在媒体上看到 《“独居”老人多管理有空白》一文,报道说在中山有很多港澳“独居”老人,他们因“户籍不属本地,很难进行管理”等原因,不被关注。看后我心里十分难受,想到中山要建“宜居”城市,却出现此等事情,内心更不是滋味。
此类情况如果政府能设法让社会、让民间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民间关爱团体从事各种活动,我想是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什么都包在政府身上,是很难圆满解决的。
中山是侨乡,众多华侨港澳同胞对家乡有感情,回乡度晚年是必然趋热,这是“宜居”城市的特色之一。报道所谈的现象,如果能落实去年初市外事侨务局提出的设定 “华侨日”,如果“万人行”筹款活动不是依赖少数商人“义卖”和单位集体“捐款”,而是继续往“众人的行动”方向深入发展,这些现象也许会让社会关注到。记得“万人行”的前几年,所捐的款项一年办一件实事,建了启智学校,办了老人福利院,设立了中山血站……这些都是当年群众所急需而又实在和有作为的事情。当然,与今天所能筹到的“巨资”比较,便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担心 “万人行”越办越“专业”而缺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越办越“年晚煎堆”做做样子 “而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内容。”没有了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筹款,没有了弘扬“博爱”精神的核心价值,“万人行”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