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趋势日显,解决老龄化,特别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文化需求问题刻不容缓——
春节期间,100多位空巢老人来到成都一家餐厅参加“爱心团年饭”活动,60多名志愿者也如约而至,来陪伴“爸爸”“妈妈”。
为安慰这些孤独老人,餐厅还特意准备了精美礼物:每人一条温暖的围巾和一束漂亮的鲜花。“有这么多人陪伴,还能像年轻人一样收到鲜花,真是太幸福了!”76岁的翟桂莲婆婆乐得合不拢嘴。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元宵节即将来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空巢老人们感怀不已。
享天伦之乐
老人盼儿女常回家看看
2月20日,在华蓥市永兴镇双龙桥村东头的一幢瓦房内,高富琼老人每天上午独自一人坐在火炉旁,一针一线赶织毛衣。她要在元宵节前,把织好的毛衣邮寄给在贵州的孙儿。
高富琼的儿子和媳妇都在贵州工作,“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母亲免不了有所牵挂……”老人说。与独自生活的高富琼相比,同村66岁的白文斌老人则显得格外忙碌,因为他和老伴除了牵挂在外的儿女,还要照顾小孙女。如今一双儿女又开始在城里奔波忙碌。已近元宵节,远在外地的儿女什么时候回家?老人感叹:同外出打工的儿女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个面。
据了解,农村空巢老人们既希望子女进城开阔视野、打工多赚钱,又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陪伴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在家守孤单
空巢老人缺少安慰
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他们面临最直接的困境是,尽管年事已高,也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成都市相关部门透露,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180万人,其中空巢老人达15.7万人,而农村空巢老人超过一半。
在华蓥市农村,老龄人口就有10多万人,前段时间,市上组织对全市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目前有40%左右空巢老人的儿女在外面打工,老人们在家里显得比较孤单,精神生活贫乏。
“与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相比,让空巢老人更加难耐的则是对儿女们的思念。”华蓥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平分析说,在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的农村,这份孤独显得格外突出。
本该享“清福”
老人却重新肩负重担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很多本来应该享“清福”的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家里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由于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也留在了家中,不少老人还需要挑起照看第三代的重担。
孤独的老人们,为了不牵扯儿女的精力,很多事都自己担着。“现在我们两个老人在家,农活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儿女们在外面打工很辛苦,挣钱不容易。”永兴镇马家坪村的陈红华老人说。虽然儿子结婚就考虑到二老的养老问题,在城里特意买了底层的楼房,陈红华和老伴曾去过几次,但却住不习惯。
建言
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向农村推广
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省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何保全认为,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要从以德治家入手,从家庭细胞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人为荣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推行协议养老制度,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有效帮扶机制,帮助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为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同时,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