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寂寞老人心

  江东区民政局、东柳街道、健康城心理保健中心联手,以“政府埋单”与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形式,对辖区内的11个社区170多位独居老人进行了心理健康体检,建立了老人心理健康档案,经评估筛选,对心理健康受损程度严重的老人及时进行专业干预。

  体检结果显示:在受检的独居老人中,近20%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焦虑、强迫、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以及因心理不适出现头痛、头晕、胃痛、失眠、食欲不振、四肢疼痛、心血管疾病等躯体化症状;其中5.6%的老人健康状态受损较严重,自卑、焦虑、无助、抑郁等情绪难以排遣,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

  有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伤心”事:

  一位老人吵架无厘头,邻居们躲都躲不开,不曾想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一次在吵架中找到乐趣,从而乐此不疲;

  一位老人热衷买保健品,更多是因为恋上了店员在“推销”产品时,给出的陪同散步、陪同聊天等亲情服务。

  一位老人,家里生活条件非常好,但由于长期孤独,喜欢上了收集垃圾,一发不可收。

  ……

  孤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在慢慢侵蚀着老人的心?

  曾经有一首“写在养老院墙上的诗”,在互联网上转帖不衰。

  ……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地说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

  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和你在一起,我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

  很多人看了,泪眼迷离。

  截至2009年年底,宁波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97万,占总人口的17%。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

  相比病痛

  寂寞对老人伤害更大

  “以前王老太太为人挺好的,谁知两年前老伴去世,精神上受打击,性情也跟着大变,动不动就和人吵架。”在甬上一老小区,老人的邻居们说,一开始,邻里都体谅王老太太,可后来王老太太“变本加厉”。邻居们躲都躲不开,因为她有时还会主动上门吵闹。

  对于王老太太无厘头的吵闹,社区工作人员颇感纳闷,于是,决定和老太太好好聊聊。两个小时后,工作人员终于了解到老人的苦衷。

  王老太太平日喜欢和人交流。两年前,老伴去世,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虽说两个儿子每个月都会给她生活费,却很少坐下来跟她聊天。她特别害怕一天都不张嘴说话的感觉。后来,她发现和邻居一吵架,心里就不憋闷了,也不觉得寂寞了。

  于是,找人吵架成了王老太太想戒却戒不掉的“瘾”。

  不少年轻人认为,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健康不生病就行了,实际上,很多时候,相比肉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孤单寂寞对老人的伤害更大。

  孤独、寂寞,在独居、以及空巢老人群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不少为照顾孙辈这个重要使命、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城市的外来老人,也有这样的喟叹。

  “虽然照顾孙儿很忙,但还是觉得闷。熟识的人少,朋友更是没有。”一位来自四川的老伯说,生活的重心就是带孩子,感觉过的都不是自己的生活,虽然与家有宝宝的老人彼此认识很容易,但也仅是打个招呼,拉拉家常,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难以成为固定的朋友。

  那么,老人的“孤独感”缘何而起,以致徘徊不去?

  采访中,记者遇见了一位喜欢窝在家中、大敞着门、看门外行人来来往往的独居老人。老人说,一年前,他还经常出门晒晒太阳,或去小区的老人活动室下下棋、聊聊天,如今,哪都不愿去了。

  “这几年我耳朵开始背,别人声音小点,我就听不见。好几回,被人说聋子,他们不愿跟我说话。”言语间,老人有着深深的受挫感和无力感。

  因身体功能退化引发的“自卑心理”,令不少独居老人在行为上愈发退缩,回避与他人的一切交往,结果,将自己困在了一张“孤网”内。

  上周四,东柳坊社区。

  一位老人拍着桌子,怒气冲冲:“你们什么时候给我换房子?”在社区工作人员近半小时的安抚下,老人渐渐平静了下来,开始叙叨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隔个两三天,老人都会来一次,要求换房,述说过往。换房,是因为她觉得屋子里有肮脏的东西。”社区助老志愿者说,这位老人自老伴去世后,由于长期孤独,出现了幻觉。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因老伴、老友的一个个离世,强化了他们已有的失落感和人生丧失的恐惧感,产生脱离主流社会、被边缘化的心理感受。”

  古代中国很讲孝道。承欢膝下,侍奉父母;但如今,“承欢膝下”大抵已变成了一种存在于书籍文献中的古老诗意。

  现如今,中年人各种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整天忙忙碌碌,虽然给予老人的生活照料并不少,钱也没缺着给父母花,但情感上的沟通不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江东试点“政府埋单”

  “生老病死”中的后面三个字,最离不开社会性的关心。

  自社区建设开始,宁波一直在打造各种载体,采用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于老人的生活起居,生活照料,但随着基本生活保障的覆盖,在逐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同时,我们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老人的精神世界。”江东区民政局负责人说,让老人在精神上也感觉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江东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88%,其中,独居老人3598人。

  在各种慰问活动中,江东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日益察觉到不少老人急切想摆脱“孤独”这一心灵枷锁,却又苦于无法。

  治病,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老人的心理需求,同样如此。

  这不,江东区决定在6个街道12个社区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请百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进场”,通过排演老人喜闻乐见的话剧、讲座潜移默化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制定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表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需要心理援助的老人,提供专业服务。

  “第一批,至少筛选600位独居老人。”江东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届时,将根据这些老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施以不同的干预方式。

  据悉,试点的专题调研报告,将为江东区的下一步“助老”决策服务。

  当然,要破解老人的“孤独感”,同样需要老人,以及老人子女的共同努力。

  经常参与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健康城“养心堂”主任张益萍,有着她的独到见解。

  张益萍认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人的老年期几乎占据了1/3的人生,老年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人生无法忽略的重要过程。社会观念和文化舆论对老年期角色的概念是老年人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和支撑,直接影响老人的自我定位,而如何自我定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暗示引导作用,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

  在张益萍看来,“老年人首先是成年人”,除身体疾病和功能退化的严重影响外,“老年人依然是具备了正常思维、行为和判断能力,能承担责任和义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丰富的经验资源,甚至可以创意自己生活的成年人。积极的老年观念有助于老年人形成客观的自我定位,引导老年人平静地接受老年期身体的变化,缩短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过程。同时,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看到自己的资源,增加自信心和价值感,可以有效地减少自卑、焦虑、抑郁、无价值感等负性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如果老人能这样想:人生也许只有这个阶段可以真正属于自己,把悦纳自我作为生活的目标,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接下来二三十年里,计划自己的生活内容,做自己想做的事,发展自己的兴趣,交友,旅游,休闲,保养身体等许多年轻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张益萍说,老人会发现,生活依然多彩,内心依然充实。

  “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用了多少时间来陪自己的父母,与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精神上的支持?”

  对此,张益萍特别提到了“倾听”父母。

  “爱父母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他们,包括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只去倾听,去接纳,去感受父母的情感,不企图去改变,因为真正的尊重就是让对方成为他自己。”张益萍说,生活中,做子女的经常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与父母争论不休,力求说服父母接纳自己的意见,甚至对父母的意见妄加批评。这不仅不能达成一致,反而会增加父母更大的失落感、无价值感,以及不被亲人理解的悲哀。

  八面来风

  无子女陪伴的老年人常受孤独寂寞的困扰,世界各国也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日本:“多代同堂组屋”

  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日本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了自助自理。

  丹麦:自助养老社区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的是自助养老社区(diy)。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那儿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1000欧元。

  英国:老年人工作室

  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门诊记录

  掉头发的“旺季”到了

  都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但如果又聪明又长毛不是更好吗!这两天,掉头发成了大家关注的健康话题:

  “一到秋冬之交,头发总是大把大把地掉,掉得人心慌!”

  “最近一个多月,头发掉得厉害,每次洗完头,掉发都能搓成一坨。有朋友说这个季节就是比较爱掉头发,真的吗?”

  “今天我洗头时,数了数从我手上溜走的头发,有60多根,头发要掉光啦!”

  头发这一事关形象的工程,眼下困扰了不少人。

  最近,去宁大附属医院皮肤科看掉头发的人比平日多了不少。

  “最多的是看斑秃。”皮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蕾说,就是民间所说的“鬼剃头”,少的头上有指甲或铜钱大小的1~3个“不毛之地”,多的一夜脱光,让人触目惊心。

  林医生说,斑秃的求诊者性别差异不明显,以前成人多见,现在小到六七岁的孩子也有。

  “相比斑秃,男性型脱发,即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率更高,但是就诊量,男性型脱发不如斑秃。对斑秃,患者都很关注,也很紧张,而事实上,目前病程3个月内的斑秃治愈率已达到95%,男性型脱发治愈率则相对低些。”

  脱发,除了跟遗传、激素水平有关外,现在很多医学专家认为,精神过度紧张、工作压力大、夜生活过多、频繁染发已成了脱发的主要原因,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影响了毛囊的生长。

  掉头发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但掉到多少才算是病?林蕾医生说,一个健康成年人的头发有10万根左右。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有新生和脱落的头发,如果新生长出来的头发数目与脱落的数目相当,头发就是处在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如果新生长出来的头发数目明显少于脱落的,那就是脱发信号了。

  “一般来说,每天掉五六十根头发是正常的。但每天掉发超过100根是个危险信号。”

  那么,有没有办法预防或缓解?林医生开出了几个处方:

  充足的睡眠可促进皮肤及毛发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很重要;注意饮食营养,常吃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丰富的食品,多吃青菜、水果,少吃油腻及含糖高的食品;染发、烫发和吹风等对头发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建议染发、烫发间隔时间至少3—6个月;洗头频率不可过高,冬季可以每周1至3次,洗头时水温应接近体温37℃,建议选用对头皮和头发无刺激性的天然洗发剂,或根据自己的发质选用。

  因看掉头发的患者逐年增多,宁大附属医院正打算筹划脱发专科,以便于进行系统治疗。

相关阅读: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怎样护理
植物人的护理
老人尿失禁的护理步骤
临终老人的心理护理
老人要认清低血压症状积极治疗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