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人到了老年时期,总会有生离死别现象的发生。丧偶就是任何老年人终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妇女报2009年发表的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35%的无配偶,还有36.7%的人表示一旦丧偶有再婚的意愿,但是只有6.9%的人付诸行动。
老人最怕是孤独
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丧偶后,就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寂寞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不应该再有什么“非分”的念头。但问题是,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人们在子女成家后还有几十年的岁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独身”有害无益。如果老年人有勇气再次点燃爱情之火,那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严重的孤独心理会引起老年心理变态,影响健康和长寿。如果丧偶老年人为了摆脱孤独和寄托心灵,有勇气寻找配偶进行再婚,不但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增加无限情趣,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据美国对100余名65岁以上的丧偶老年人进行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重新结婚者心情舒畅,疾病减少,延缓了衰老。而没有再婚,一直孤身生活的老年人,却心情抑郁,落落寡欢,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再婚老年人。
老人再婚的心理障碍
其一,老年人自身。有的老年人头脑中存有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自己么大年纪了,再寻找配偶觉得脸上不光彩。尤其是女性老人,怕别人说自己“老不正经”、“老来俏”。有的老人怕再婚带来新的家庭矛盾,怕添新麻烦,所以宁可忍受孤独,也不再寻配偶。个别老年人患得患失,论地位,讲条件,过分计较利害,左顾右盼,始终迈不开再婚的步子。还有的老年人由于过去与原来的配偶感情很深,如果再找一个,感到对不起过世的老伴。
其二,子女反对。除了社会学原因,如遗产、怕别人议论自己对长辈不孝、不愿与继父或继母相处等以外,从心理学上讲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1.担心老人上当受骗。很多子女会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能像决定我们孩子的生活一样决定老年父母怎么过。
天空心理咨询师殷明彦指出:其实老人很智慧,他们走过的桥往往比我们走过的路都多,他们能够自己决定并承担。其实子女这种担心的背后是觉得老人之间不会有爱情。其实人可以保持爱的能力到终老,寿命的延长使我们的晚年很可能再去经历一段或数段伴侣关系。
2.对亲生父亲/母亲保持忠诚。对于多数人来说,从婴儿时期我们就认为父母是属于我们的,父母是为我们生、为我们死,为我们存在,是不能分享的,我们渴望忠诚于父母,也要求父母忠诚于我们。父母的再婚显示的是对亲生父母的不忠,这往往使我们很生气。
往往就是这种忠诚的需要 ,限制了老人们的幸福。
3.难以启齿的疑问:年老的他们,还能做爱?通常我们更能够接受无性的父母,父母这么大年纪有性行为会叫子女觉得破坏了自己心目中的纯洁形象,还会影响孩子。
殷明彦指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即使进入老年的父母依旧是有性权力的,老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性,让身体和情感都保持活力。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调适
老年人再婚夫妇,由于有昔日婚姻的经验比较和制约,双方心理都较复杂。再婚后,只要双方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互敬互谅,互相信任,是可以创建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矫正再婚心理动机。老年人再婚,一般主要出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由这些不纯动机所形成的再婚夫妇,没有稳定的婚姻基础,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矫正。
正确对待心理重演。所谓“心理重演”,是指老年再婚后的生活境遇与前次婚姻过程恰好吻合,而引起一种心理反应。正确对待心理重演的方法是,当遇到温存、亲昵的心理重演时,应更加信任和热爱现时的配偶,为获得第二次爱情而幸福,并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对方。切莫对前偶过分怀念,或在言行上有所流露,免得引起对方的嫉妒。
共同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是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双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去追忆过去的爱情的甜美,产生再婚后悔和怨恨情绪。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
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体察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对方。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