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运20年·记忆

  1990年9月22日,当北京工人体育场上白鸽满天飞翔之时,全中国的人都在欢呼。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时隔20年后,亚运圣火又在广州点燃。20年,弹指一挥间,却也能风云变幻。关于北京亚运会,有些东西或许已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总是永久地留在记忆深处。

  【国事】

  2.7亿:捐出来的北京亚运会

  1988年我到国家体委上任后,就把筹备北京亚运会作为工作重点,但当时筹备工作面临着种种艰辛,所幸我们都顺利解决了。

  中央发文强调亚运意义

  当时筹办亚运会,一大困难就是很多人刚开始对办亚运会不太理解,一些同志说干嘛要劳民伤财搞亚运会呀。为此,1989年下半年,中央专门发文,强调举办亚运会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1990年2月,在中央部署下,亚运会组委会又主持召开一个全国各省、区、市政府秘书长、体委主任、团委书记和驻京办事处主任的会议,部署发动群众。此后,全国掀起迎亚运的热潮。

  捐赠攒了10年的养老金

  全民捐赠是当时迎亚运热潮兴起的标志之一。当时全国民众捐款达2.7亿元,占总投入的一成。有位老人把10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金拿出捐给了亚运会,一共是187块3毛1分钱。有好多小孩子,一袋一袋地捐,全是毛票、钢镚儿,一数好半天,也就是几百块钱。

  我参加过黑龙江大庆市20多万工人群众捐赠100多万元钱的活动。原来组织者想把零头去掉。我告诉他们,正是尾数才有意义,说明是一元、一角、一分集中起来的。

  亚组委官员自费做制服

  筹办资金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积攒起来的血汗钱。因此,当时亚组委提出了“节约办亚运”的口号。亚组委官员做制服,100多块钱一套,副部级以上的干部都自己出钱,司局级干部自己出一半。(伍绍祖,71岁,1988年12月任国家体委主任,1990年担任北京亚组委执行主席)

  从广岛“抢”来体育盛会

  当年,亚奥理事会本来是要将1990年亚运会放在日本广岛的,但是,因为当时我国已经起步的改革开放需要外来的推动力,所以我们就积极争取。经过亚奥理事会主席、科威特法赫德亲王(已故)的协调,1984年在韩国召开的亚奥理事会全会上,亚奥理事会最终决定1990年亚运会放在北京,1994年亚运会放在日本广岛。

  【家事】

  女儿叫亚运

  1990年元月,女儿降生。一家人都欢天喜地,初为人父的我更是高兴得几夜睡不着。妻子性急,不到三天就催促我给女儿起名。那时没有电脑,自己的学问也实在有限。这任务对于我来说,确实是光荣而艰巨的。

  我翻遍了家里的字典,见了有文化的人也不耻下问,就连看电影时也想着里面哪个名字好听。几天过去了,想了许多名字,不是叫的人太多,就是没有新意。妻子抱怨说:“亏你整天看书看报的,起个名字比办亚运会还难!”妻子话音一落,我突然来了灵感。9月份,北京将举办第11届亚运会,女儿的名字干脆就取亚运的谐音——雅韵吧。我的想法立刻得到妻子称赞,说名字好听,还有纪念意义。我自然洋洋得意。

  不过,女儿最后的名字还是“亚运”。怎么回事?女儿出生不久后,在当时要到老家办户口,我要母亲去办。谁知母亲没给当时上报户口的队长说清楚,只说孙女叫朱雅韵。当时,亚运会虽然还没有举行,但我国宣传亚运会已经有好一阵子,“亚运”二字早已深入人心。队长没有仔细核对,毫不犹豫地将“朱亚运”报了上去。户口簿发下来时,女儿名字只得由“雅韵”变成“亚运”了。

  【私事】

  我没想到《亚洲雄风》会那么红

  北京亚运会之前,所有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是不是能够为亚运会做点什么。那时,亚运会组委会正在向全社会征集亚运歌曲,有一天徐沛东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写了一首曲子,想让我和刘欢一起唱,也算是为北京举办亚运会做一点贡献,这首歌就是《亚洲雄风》。我接了电话后决定试试。

  说实话,在录制前,我和刘欢都没有想到,这首歌后来能得到那么大范围的传唱,能受到整个社会认同。当时我们从看到作品、试唱到录制总共也就一个小时。

  当《亚洲雄风》被正式确定为亚运会歌曲,并逐渐被全中国所认同之后,我和刘欢也就成为了亚运会之前最忙碌的人。各种各样的演出邀请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是平时,我们也许会推掉一些演出,但演唱《亚洲雄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让我们无法推掉自己为亚运会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机会。

  那时候,总有人在问我,你为什么在演唱《亚洲雄风》时总能保持着那么高昂的热情?其实当时我在下面是非常疲倦的,但作为一个演员,我在舞台上必须用饱满的情绪为亚运而歌。

  参观亚运村后赌气洗冷水澡

  北京亚运会胜利闭幕后,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我国游泳名将沈坚强在亚运会上一人独揽5枚金牌,因为我本人从小就酷爱游泳。1990年12月的一天,天气寒冷,我到北京出差,迫不及待地去了亚运村,可惜那天场馆不开放,我要参观游泳馆的愿望泡了汤,回到旅社一直闷闷不乐,嘴里不停地说:“要是今天游泳馆开着,我非下去游个痛快不可!”

  同住的同事们说我吹牛,“这天气你敢下去游泳?我们才不相信呢”。“当然敢!你们不就是认为我怕冷水吗?我现在就做给你们看。”当即我脱下衣服,走进淋浴室,打开冷水龙头淋了个痛快!同事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其实此前,我很少洗冷水澡,当时进行冷水浴更多的也是一股豪气在“作祟”。

  不过就是从那天起,我给自己立下条规定:冬天坚持冷水浴。20年来,特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这几个节气,我是雷打不动要洗冷水澡的,即使在2008年那样的冰冻天气依然如故。

  30元买张开幕式门票珍藏

  说起北京亚运会,那个时候真的是万人空巷哦,不要说是在北京,就是我们成都,一样是热闹得很!在不少公众场合,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有两面小旗子,一面是国旗,还有一面就是亚运会旗。

  亚运会举办前,全国人民都在为亚运会捐款。当时我就捐了20块钱。那时20块可能要相当于现在的200块,可能还不止,也算是为了亚运尽一份力量。

  我爱好收藏。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无法去现场观看北京亚运会,但北京亚运会闭幕后,我一直没有放弃收集和北京亚运会有关的东西。不久,我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亚运会开幕式门票,上面写着400元。看场开幕式要400元,这在1990年也算是天价了吧。和卖主谈了价后,我花30多元买下了这张珍贵的门票,觉得很值。

  北京亚运之最

  最早的捐款者:颜海霞

  1987年,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五年级小学生颜海霞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为亚运捐款的倡议书,便将刚刚拿到的1块6毛钱压岁钱捐献了出来。那年,她只有12岁。1990年,颜海霞成为焦点,多家媒体发起寻找亚运第一捐款人的活动。后来,颜海霞受邀前往北京观摩亚运会,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

  最悲壮的誓言:如果工期延误,我从北京最高楼跳下去

  说这话的人是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当时北京最高楼是51层的京广大厦,208米高。正因为国人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虽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等诸多困扰亚运建设进程的问题,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仍准时开幕。

  最传奇女孩:达娃央宗

  北京亚组委工作人员在西藏艺术学校见到达娃央宗后,被她的美丽、纯洁和可爱吸引,立即确定她为圣火火种采集者。但当时这个14岁女孩不愿意。当亚组委工作人员将她和她的班主任留在宾馆,准备第二天去采集火种时,她吵着要回学校,最后班主任将这次点火称为“政治任务”,她才在惶恐中睡去。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比赛 :国足负于泰国队

  1990年国庆夜,国足在亚运会8进4的比赛中,0比1不敌此前手下败将泰国,爆出大冷门。队员们分析败因时认为:太想献份国庆大礼了,导致心态失衡。赛后,主教练高丰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是我们伤了球迷的心,只要他们能够解恨,就把我们拉出去打一顿……但别把我们打死,因为我们还要踢球。

相关阅读:

一段幸福的婚姻里,需要你用真心去维护
恋爱时,男生“对你再好”,但是“不能给你这些”还是趁早拜拜吧
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哭诉:其实我们更懂得珍惜
老年人酗酒的危害竟这么大
饭后养生 2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