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若:梅边吹雪乐其成

  萧乾是记者和翻译家,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作家。文洁若是编辑和翻译家,但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却是萧乾的妻子

  世界上爽快的人很多,但像文洁若这么干脆的老太太,我见得不多。她说话清脆利落,发音短平快,如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做事也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文洁若的快人快语,是能够让人猝不及防的那种。她说任何人事,无论是非恩怨,一律直呼其名。说到某文化名人,她脱口便道:“我不喜欢她,假假的。”我一笑,她就高兴了,向我倾过身来,得意道:“是吧,你也发现了吧。”哪几本书是送我的,哪些是借我的,都交代清楚了,还要我登记在册:“回头要还我——我记不住,你得记住啊。”更有甚者,曾有人在公交车上吐痰,文洁若见了,径直走过去,顺手将手中的信封撕一半递过去:“你要是没有纸呢,我给你,以后不要往地上吐。”回到家才发现,信封里装着两张电影票,被撕得只剩一半了。

  少女雪子

  6岁的时候,文洁若入孔德学校启蒙,孔德学校是北京大学的实验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由蔡元培兼任校长。一年以后的1934年夏,文洁若六个姐弟连同妈妈,就被爸爸接去东京了。取日文名字“雪子”。由家庭教师辅导半年,过了语言关后,文洁若于1935年1月插班入日本麻布小学。从那时候开始,她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一直就读于一流的学校,一直内向腼腆,不善交际,一直自律甚严,也一直名列前茅。

  1946年盛夏,正是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考,分别招生。考生极多。文洁若在沙滩北大红楼参加高考。到了考场才发现忘了带准考证。电话急唤弟弟送到。就这样,文洁若有惊无险地考取了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文专业,放弃了同期考取的辅仁大学女校西语系。她还记得当年的考试题目,英语是写篇作文《解剖一只麻雀》,国文也是写篇文章《学校与社会》,并解释四个成语: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毕业后,文洁若顺利考入三联书店当校对,次年调到刚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整理科编辑、编审,苏联东欧组编辑,外文部亚洲组日本文学翻译,编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汉译稿,同时翻译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

  “爱管闲事”的校对员

  在东瀛两载,文洁若的日文说得如同母语一般,她的父亲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的文字翻译。父亲常带她去书店门市部,引导她看书,并鼓励她将读的日文书翻译成中文。有一次,父亲给她买了八十八卷本的《小学生全集》,并教育她说:“要是你刻苦用功,搞翻译,以后在书上印上自己的名字,该有多好。”父亲还说,“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出版过一本自己的著作。”这些话都深深地影响了文洁若。

  从日本回到北平时,文洁若还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父亲便要求她将日文版的《世界小学读本》翻译成中文。整套书十本,其中英美法各两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各一本。文洁若用4年的时间,译出了100万字的书稿。也就是在那时候,文洁若对于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清晰的愿望:当一名翻译家。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文洁若一如既往地“死心眼”看书。她的同学中有部分是积极参与运动的,她知道,但自己很少投入。她的同学宗璞回忆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文洁若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好像那儿才是她的家。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味道。她是在图书馆迎接新中国成立的。

  文洁若律己甚严,给自己规定的标准是,87分以上才算合格。她保留了一份清华期间的成绩单:大一:英文89,英国文学史93;大二:散文及写作91,法文89,英语语音学89;大三:英文散文及写作98,小说选读88,戏剧选读88,圣经87,希腊神话91;大四:欧美文学名著选读93,德文90,毕业论文90。就是这样的学习基础,为文洁若之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出版社之后,翻译成了文洁若的分内工作。不过她最初的身份,连编辑都不算,只是一个文字校对员,负责改正排字工人排错的字。文洁若却总是忍不住“技痒”。给焦菊隐看从英文转译的《阿·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选》校样时,她就“多此一举”地从资料室借来英译本,指出漏译、错译处,为此加班加点、无酬有劳,却无怨无悔。

  除了“整理译稿”,文洁若也亲自操刀翻译。1954年跟萧乾结婚后的三年里,她每年完成近200万字的编辑任务,还利用业余时间从日文翻译了《活下去》、《日本劳动者》,从英文转译了苏联的《沙漠》、《她的生活是怎样开始的》、《布雪和她的妹妹们》等。后来又翻译了西奥多·德莱塞近50万字的《黎明》,由萧乾校订完毕。可惜这部译稿毁于文革,两位老人也没有精力重译了。

  文洁若这段时期的翻译还不够娴熟,却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高产期。而且,她的翻译风格那时已经开始凸显,就是精准。同行称她的翻译准确、严谨,“一个零件也不丢”。文洁若自己也说,她的文字一般,在和萧乾的翻译合作中,她只负责“信”,萧乾管“达”和“雅”。

  追求精准的翻译家

  文洁若早期以日本文学翻译为主,事实上,她恐怕是我国个人翻译日文作品字数最多(800多万字)的翻译家。前后半个多世纪,她主编《日本文学》丛书19卷,翻译了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如《高野圣僧——泉镜花小说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海市蜃楼·橘子》、《天人五衰》、《东京人》等。井上靖、川端康成、水上勉、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都是经她的翻译,才得以被中国人所熟知的。

  这些翻译成就也获得了日本方面的广泛认同。1985年,文洁若被邀请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和东京东洋大学客座研究员,赴日一年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2000年8月,73岁的文洁若和盛中国同时获得“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给她颁奖的是时任日本国外务大臣的河野洋平。两年后的11月,日本政府更是授予文洁若“勋四等瑞宝章”。瑞宝章是日本从1888年开始制定颁发的勋章,从上到下分为六个级别,用来表彰在对于国家和公共事务功绩卓著的人士,以前只能颁给官吏和男性,后来才接纳平民和女性。文洁若作为中国人获得这一勋章,是一项难得的殊荣。

  除了日本文学翻译,作为精通日、英两种外文的编辑,文洁若翻译生涯中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晚年耗时四载,与萧乾合作翻译《尤利西斯》。这是她英文翻译的最主要成果。相比之下,翻译新西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之类,就不算什么了。

  曾经,父亲带小洁若逛日本书店,指着五册的袖珍本《岩波文库》版《尤利西斯》说:“你看,日本人连这么难的书都译出来了。”而一个甲子之后的1994年,文洁若以衰病之躯,和萧乾一起完整地译出了这部天书。

  坚强的“三门女子”

  我要采访的是文洁若,可是文洁若说话,动不动就扯到萧乾身上去了,“亚”如此,“亚”如彼的。我不得不总是费劲地把话头往回拉。亚是“亚克桑”的简称,亚克桑是日语“他”的音译,这是文洁若婚前,家人谈论萧乾时的用词,后来便一直沿用了。

  萧乾是记者和翻译家,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作家。文洁若是编辑和翻译家,但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却是萧乾的妻子。萧乾的宗教是文字,文洁若的宗教是萧乾。她说,她一辈子就做了三件事,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

  文洁若本来是“三门女子”、“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经历简单,思想单纯,再怎么“运动”也不容易落到她头上。可是,就因为跟“右派萧乾”扯上了关系,她经历了种种磨难,

  但文洁若一点也不回避那些苦难的岁月,只因为她要讲述乐子(萧乾的小名)与雪子的爱情故事,对她来说,弱水三千,曾经沧海,除却巫山,皆不是云。

  如今的文洁若83岁,子女两个在美国,她独自一人生活在木樨地一处老居民楼里,家里乱得一塌糊涂,她已无力收整。但书和重要的文件、电话在哪里,她大致都记得。有社交活动的时候,她早早起来,戴上假发,手握老式的木柄菱花镜,整理自己的妆容和首饰,从容又端庄。每次门铃响,她便微驼着背,慢慢地出来开门。从外面活动回来,下了车,她坚决不让别人送她上楼。她说“我自己能行”,然后拄着拐,庄严地,一步步自己走。

  她显然很重视家庭,一边说“我要送你一本书”,一边抽出一本来,上面已经并排工工整整钤好了她和萧乾的阴文印,是送给我的书。她非要问清楚我先生的名号,题赠“贤伉俪惠存”。第二本书,问清孩子的名字,是送给“小友”的……文洁若送给我很多本书,有萧乾的,有她的,还有她写萧乾的。她还说自己就是个书呆子:看书、写书、翻译书。如是而已。是的,如是而已。

相关阅读:

一段幸福的婚姻里,需要你用真心去维护
恋爱时,男生“对你再好”,但是“不能给你这些”还是趁早拜拜吧
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哭诉:其实我们更懂得珍惜
老年人酗酒的危害竟这么大
饭后养生 2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