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住房史

  新中国60年,发展似飞箭;翻阅住房史,事实胜雄辩。

  祖父住草房。上世纪30年代,祖父从外地漂泊到苏州,起初是当学徒,后来在都亭桥畔开小店苦度岁月,借隔壁人家的西墙搭了一间草屋,用细竹充当木椽,屋顶全是用稻草盖成;说得好听些,这草房是冬暖夏凉,可是连续有几年遇到狂风暴雨,屋顶都被狂风掀掉!家里每年到处漏雨,苦不堪言!

  父母住危房。 40年代,父母跟随祖父母来到苏州,在东中市也是借墙搭屋,建造一间瓦房借以栖身;可是这瓦房四面漏洞百出:睡在床上朝天看可望见满天星,侧身困可以看见外面的走路人;一到冬天,凛冽寒风破墙而入,我家冷如冰窖。

  我俩住公房。 60年代我结婚以后,我俩把家庭建立在苏州。我们夫妻俩先是在砂皮巷租一间私房住下。70年代,老伴单位分配给她一间14平方米的公房;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到1984年,老伴单位又重新分配给我们在三香新村一套二室一厅的公房,一住就住了20多年。

  儿子买楼房。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90年代,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先后立业成家,他们俩生逢太平盛世,事业兴旺发达,他俩自力更生靠着自己的财力,各自在市区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

  我俩迁新房。 2005年初春,大儿子为我们老两口在新区买了一套有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我俩年逾古稀喜迁新楼房,这里仿佛就住在花园里一样,四周绿树环抱,四季鸟语花香。

相关阅读:

一段幸福的婚姻里,需要你用真心去维护
恋爱时,男生“对你再好”,但是“不能给你这些”还是趁早拜拜吧
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哭诉:其实我们更懂得珍惜
老年人酗酒的危害竟这么大
饭后养生 2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