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爱上了京剧

  我从什么时侯喜欢上的京剧,我是记不清了,记得小的时侯京剧氛围相当浓,在胡同里,在公园里,在厂矿里,在校园里,在家里,都能时常听到京剧的旋律,当时的收音机每天的节目里京剧是不可少的,而戏院大部份演出的是京剧,人们所崇拜的艺术家也以京剧为主。

  现在想起过去京剧盛世的年代很是兴奋,我的年令也就赶上个尾,五十年代戏迷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看戏捧角儿,听戏讲味儿,一丝不苟。对台上演员的演技和状态反应是强烈的,他们该叫好儿不惜力气,叫倒好也是如此,高水平的演出会使场面极其火爆,我记的小时侯没钱看戏,经常晚上溜进中山公园,那时公园开到夜里十一二点呢,中山音乐堂是露天的,经常有京戏演出,在音乐堂外面能听的很请楚,坐在场外的草坪上我听过李和曾先生的《辕门斩子》,《生死牌》,《孙安动本》,高亢感人的唱腔几十年了还在我的记忆里。享受过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先生珠联璧合的《赵氏孤儿》,杜近芳先生的《谢瑶环》,年头太久了我记不清都还听过谁的戏了,听过《满江红》,《三打祝家庒》,《芦花记》,《除三害》,《雏风凌空》,不少现在很少演的戏。在外面能听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在我的号召下有不少同学也跟了来,一般情况下剧场都挂客满。我家邻居爱看北京日报,报上天天有半版的戏剧电影信息,只要有好戏我都去,我和一些同学不知不觉成了小戏迷。

  五十年代老东安市场有很多商铺,卖什么的都有,比现在潘家园火,不分周六日,天天开业,我特喜欢去旧书铺,因那里有很全的京剧剧本单行本,外观就像毛著的单行本,不厚,里面祥细人物行当,台词,唱词,板腔及罗鼓经,像《打鱼杀家》,《单刀会》,《捉放曹》,折子戏本应有尽有。还有介绍京剧梨园趣事,服饰,文武场面的资料,我曾买一本关于京剧史的书,里面介绍京剧的来由及晚清到民国的京剧名伶,还有一些珍贵的剧照。另外你可以很容易在一些铺子里找到一些喜欢的旧行头,比如帽,袍,靴, 鞭等很是杂全。那时各单位,厂矿,学校都有京剧业余队伍,每到节日都排演,因此需要添置什么都来这淘换,所以东安市场这行当挺火。挨着东安市场北边是吉祥戏院和梅兰芳剧团,我家在东城东四,父亲偶而带我周日下午来这喝茶,到对面清华池洗澡,晚上听李宗义,梅葆玖等先生的戏。这时候我感到比过年还高兴。

  六十年代,高盛麟先生来北京演出,轰动京城,我虽然很小,印象很深,因为爱好京剧,天天看北京日报和晚报,因为报上天天介绍演出盛况,尤其介绍高乃高庆奎老先生之子,与裘盛戎先生科班发小,高裘二人情深义厚,这次来京二人携手合作《连环套》,消息传出,京城轰动,一票难求。我是在朝外一家茶馆看的电视,那时只有北京一家电视台,而且只是晚间转播,家庭有电视的寥寥无几,许多茶馆都装上很小的的电视,每晚五分钱。有这样的演出当然挤的水泄不通。小小的黑白电视把戏迷的情绪和精彩演出连在一起,叫好声起伏彼落。高裘二人的演出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京城的戏院甚多,遍布全城。最火的是虎坊桥的北京工人俱乐部,新街口的人民剧场,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各团分别占据,广和,吉祥,长安,庆乐,西单剧场,园恩寺,中山音乐堂,民族宫,二七剧场天天好戏不断,剧团也多,梅,荀,尚各有团,鸣华,市京剧团,戏校实验团,及外省市经常来京演出。新戏也多,《穆桂英挂帅》《白蛇传》《李逵探母》《牛皋召亲》《孙安动本》《生死牌》《满江红》《三打祝家庒》《赵氏孤儿》《雏凤凌空》等。京剧名家也多,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和曾,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赵燕侠,李金泉……等先生太多了,他们几乎天天活跃在京城舞台上,当时的少壮派像李世济,梅葆玖,马长礼,谭元寿,孙岳等先生除了二路戏角儿也不断承当大戏主角儿,而且水平非现在名角儿能比得了的。

  那年代培养京剧后来人,比现在还重视,有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还有各京剧团的学员班。戏校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经常除了在排演场演出外,经常出现在各大戏院,我在长安和音乐堂看过三年级学生演的《秦香莲》。看过马,谭,张,裘亲授由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马永安等演的《赵氏孤儿》。最感人的是马连良先生亲授年仅十几岁的小学员张克让《借东风》,演出时马连良先生亲自把场。冯志孝的《淮河营》也是马先生亲授,我也有幸观看看过。每当寒暑假许多剧场都有学生专场,票价很是便宜。

  六十年代北京日报第三版每周有个专栏《文化生活》,每期都离不开有关京剧的内容,除了对当时舞台演出的评论外,还有名家的介绍和访谈,以及一些轶事,像李和曾先生拜周信芳先生学麒派的一段佳话,谭富英先生靠嗓音声绕工体馆叫戏迷佩服五体投地的盛况。每期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的舞台速写堪是叫绝,京剧人物画的栩栩如生,只要有新人或新戏李先生都亲临剧场飘洒挥笔生旦净末丑。周信芳先生等大师的亲笔题词为栏目蓬筚生辉。每天日报,晚报都有戏码,拿现在来说应该叫广告,但那时是无偿的,戏码很有讲究,演员阵容介绍的必须明明白白,头牌,二路,助演,清清楚楚。真是占了戏剧的半壁江山。当然话剧,河北梆子,评剧,歌舞剧也很兴旺,但比起京剧也只能逊色一斑。

  现在的京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弱,但票友的队伍却很是兴旺,用各种办法来抒发自己的爱好,票房这传统的组织自发地在延续,许多社区,院校都有票房组织,公园和一些文化馆所不断音弦声乐,京剧仍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而且涌现出更多的少年和大学生的新一代戏迷。但是去剧场里看戏的戏迷越来越少,剧场京剧观众也只是像稀有动物一样在逐渐慢慢衰减,我觉得现在顽强活跃在舞台的演员是京剧的功臣,一场戏下来观众寥寥无几,要是电视转播还算值得,起码对得起身上这一身汗,真叫人无奈。但真叫京剧这株国粹之花随波凋谢,还真不甘心。我很纳闷,外国交响乐,巴蕾舞为什么经久不衰,为什么有些地方戏还相当活跃,比如秦腔,豫剧,越剧,甚至更不叫人鲜知的茂腔在她们的影响范围内还是有很大的票房。关键是京剧是高超的艺术,演技和修养是相结合的,当前舞台能演的剧目好比文革的样本戏,反来复去总是这几出戏,老看老看能不倒胃口吗?票房戏迷清唱的段子都比一些演唱会新鲜。我倒真希望健康的老演员别退休,应该多在戏院唱几年,退下来的老演员有的五十才出头就不再登台了,这样演员的结构不合理会衰退的快,太可惜了,名角儿唱戏才有人捧。

  我还是力所能及地去买票看戏,但北京太大了,我每次看戏路程两三个小时,所以高水平的挖掘的老戏演出才会有吸引力。

  感谢空中剧院,感谢北京电视台周周好戏节目,使我们能在家享受京剧的快乐,很遗憾过去戏迷常持半导体收听的广播电台却与京剧无缘,嗨!真无人听吗?但京剧艺术必须要亲临剧场才能得到真正的享受和满足。盼望京剧剧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还是那句老话,京剧是颗草,只要有一点条件,她都会存活的,我们盼望京剧的春天快点到来!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