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我看了山东省京剧院复排的《红云岗》。我对京剧一知半解,但看后感觉醒脑提神。一是山东的京剧演员很棒,不论正、反面角色,唱念做打都可圈可点,二是有好本子,三是主题深刻。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1964年看完《红云岗》后评价为“玲珑剔透”。
这部戏诞生都40多年了,至今魅力犹存,为什么?因为这部戏赞扬了比军民鱼水情还要深的大爱,这爱超越时空。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在半个多世纪前封建观念还很浓的沂蒙山区,那真是惊世骇俗,在人们的伦理观念中,“乳汁”是一种隐秘性的汁液,甘甜的乳汁只能属于自己的孩子,乳汁流淌着的是巨大的母爱!而为了救助子弟兵,沂蒙母亲毅然敞开了胸襟……这一壮举,让枪炮之声少了些血腥,而多了一丝温馨。有专家把沂蒙红嫂与美国的自由女神相媲美,称之为和平女神。我看这一点不过分,任何时候都不过分。
我要说的是,现在复排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努力得还不够,还应该继续提升。从哪里着手呢?首先从剧本着手,对一些很明显带有说教色彩的唱词进行修改,一方面,现在年轻的观众已经很难理解那些口号式唱词,另一方面也更能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世纪六十年代排演的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有着很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果断突破,只有突破了,才是对原戏最大程度的尊重。第二,增加一些更适合年轻观众观看的时尚元素,这次复排,最后打斗场面很精彩。我就想,济南杂技团能“取京剧之意,集杂技之形,粉饰唯美,墨洒大成”而创作出京剧意象剧《粉墨》,山东省京剧院何不也向杂技“求援”,增加些优美的杂技高难动作,让观众在欣赏优美唱腔的同时感受到表演的美呢?第三,现代京剧布景、道具都是实景、实物,现在复排采用的布景还是有点简单了,应该再精致些。对布景、道具、灯光,可不可以运用高科技的手法,写实与虚拟结合,创造出种种优美神奇的景象呢?
对剧目的修改,应该是开门改,而不是闭门改。一是邀请全国名家帮着改,二是广谘博询、虚心下问。我省是一个京剧大省,22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中国京剧史的序幕,而徽班进京途经山东,从那时起就把京剧的种子撒到了齐鲁大地。我们现有专业京剧院团20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京剧在咱这儿有丰厚的市场资源,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等地都是历史悠久的京剧“码头”,京剧在山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发的京剧组织不计其数。如果你留心,在泉畔、河边、树下,经常能听到悠扬的琴声和唱腔,京剧票友多,懂戏的多,大家七嘴八舌,真的能提出很好的建议。修改的过程应该成为京剧普及的过程。
还有,费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复排,不能演几场就算了,还应该巡回演出,比如到故事发生地临沂演出,肯定受欢迎。电视剧《沂蒙》刚播完,再趁热来个《红云岗》岂不更好?这些,我们的文化经纪人应该主动推介,跟临沂方面主动接洽。还有,不是提倡京剧进校园吗?可不可以到高校演几场呢?当然,还该利用一些节点,比如利用纪念京剧名家诞辰等组织系列展演等。
要演,大张旗鼓地演,必要的广告宣传要跟上,对名角,要他们在媒体上有名有声有形有影。我们要塑造自己的明星。人家山西话剧院排演的精品剧目《立秋》,演了500多场,到现在还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立秋》除了戏好外,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就是在宣传、包装上下功夫。我记得,在2008年山东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湖北、安徽等京剧院都纷纷找我们记者宣传,我们记者想宣传咱山东上演的京剧节目,竟然找不到人,好容易找到人了,就老拖,记者催急了,还不耐烦,好像记者是没事找事,我们推销自己的市场意识太差了。
我看到,复排《红云岗》红嫂的扮演者翟萍,是张君秋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电影版红嫂的饰演者85岁的张春秋还演出了“熬鸡汤”一场。我为艺术家老、中、青同台演出叫好,但我希望张春秋、翟萍两代红嫂赶紧带小红嫂,让一代代的红嫂年轻下去。
最后,我觉得不如把《红云岗》直接改成《红嫂》好,不知大家怎么看。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