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昆曲在海外”活动之我见

  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京剧昆曲在海外”国际论坛日前顺利落下帷幕了,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票社领导及留学生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还有不少的旁听者,进行了三天的研讨,和一场讲座及专业辅导,共有21人在会议上发表了生动有趣及颇有见解和特色的发言,在这些人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日本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票社、留学生代表,他们畅所欲言,就“京剧昆曲等民族艺术在国际中的影响、京昆活动在中外及国际交流中的位置和作用、京昆在海外活动的计划和展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自从梅兰芳在1919年首次将京剧艺术介绍到海外开始,算来已经有百余年了,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大师,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艺术造诣,还有他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今天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成功的文化访问,殊不知当年的以齐如山为代表的“智囊团”为这样的出行花费了多少精力和心思。从经费的筹集,到剧场的选用,宣传的方式,剧目的安排,再从说明书到关于京剧的介绍,从编印曲谱到文稿图片等等无不精益求精,梅兰芳几次出国访问演出的成功,如果看作是梅党对于梅兰芳的炒作,也可以看作是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广和炒作,两者相互相成、兼而有之。

  远看梅兰芳,近观这次“京剧昆曲在海外”的活动,主办和承办单位所策划的内容也是相当周密和效果明显的,梅兰芳是送出去,而这次活动是请进来。把海内外的不同职业、年龄、身份,但是同样在为京剧艺术作出积极工作的有识之士请到一起,来畅谈京昆艺术在海外的发展情况以及各自成功的经验,众所周知,自从梅兰芳当年把京昆艺术介绍到海外之后,我们抛去一些交流演出不算,还很少有正式的、经过积极筹划的向世界推广中国戏曲文化的经历,如果说梅兰芳的行为是前瞻的话,那么今天的“京剧昆曲在海外”的活动就是从那时起到而今的一次总结和展望。也不妨说是“摸摸底”,摸底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开展这个工作。所以,“京剧昆曲在海外”这样的活动意义是非凡的。

  这次活动中,有很多海内外的人士介绍了京剧昆曲以各种形式在海外进行活动的情况,有人描述了京剧昆曲活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位置与作用,也有海外人士介绍了京剧昆曲活动在国外的社会影响及政府的态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人学习京剧的体会和经验,由此而从中获得的信息是相当宝贵的,总结这些信息,我们要思考,到底我们如何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推广到世界呢?

  为此,活动组委会最终提出了几项提倡和创意:

  一,充分利用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海内外建立二百余所孔子学院”所取得的国际影响,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昆艺术的凝聚力,发挥民间对外交往的优势,在“让世界了解京昆艺术”诸方面,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笔者以为,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成为世界强国的态势之下,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一场奥运会开幕式,把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让世界一览无余,发挥到了极致,以文化介绍中国,以奥运以振国威,这是相互相成、融为一体,仔细想想,不存在谁搭台、谁唱戏的问题,受益者均属于中国,所以说一次机遇的倒来是很难得的。奥运会不是天天有,但是奥运会以及种种和世界进行交流的盛会所留给世界的影响却是长远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在中国文化熏染世界的态势下,继续延伸地挖掘可以世界给我们的机会。

  二,继续搭建好“以戏为桥、以戏会友”的平台,以北京为轴心联系海内外,通过互联网,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合力。

  如今人类社会走向多元,地球上的五大洲,不再是各自存在,而是交流的越来越密切,形成的是一个“世界村”,如果要在这个村落里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熟悉这个“村落”的规则,集团式的、套餐式的推广销售方式,是而今经济运作常用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到其中,要使得这种文化在海外的推广也是一种销售,最起码是用销售的理念去对待这件事。这就需要相互的沟通,交流信息,才能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和模式。

  三,建议海内外京昆组织和个人,逐步健全机构,提高活动能力, 发挥各自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京昆展览、讲座、培训班、演出展示,积极开展民间组织交往,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这第三点是对前两点的承袭和发展,文化推广和交流不能仅仅靠演出,就是去演出,外国人看京剧和戏曲也就是看一个新鲜,如何使这种“新鲜”化为他们自觉性的文化认同,就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细致的、有步骤的工作。可以说这三点的提出,在笔者看来,是很恰当的,也是很稳健的。

  以上的三点引发了笔者自己的看法,我们说把京剧昆曲推广到海外,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把以京剧和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推广到海外,那么我们要推广多少,推到哪一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决定着将来如何的开展这项工作。

  在海外推广中国的戏曲文化,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隔阂和差异,这一点,早在齐如山策划梅兰芳访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中国是内陆农耕文化,西方是海洋贸易文化,这就决定了相互之间的接受和包容,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我们绝不要以为一个外国人站在我们面前会唱几句“包龙图”,就认为我们的文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然后沾沾自喜,这是很幼稚的。文化的兼容并蓄是一个相当漫长、也是相当艰难的过程,窃以为目前要做到的并且是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世界首先能比较全面地看到并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这是首当其冲的!也是很了不起了的事!我们在前面提到齐如山为梅兰芳的文化交流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文稿、图片、曲谱、介绍书,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带去了中国的瓷器、笔墨、绣品、图画、扇子等等最具有中国文化意义的物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外进行渗透,不是某一项单一的渗透,而是整体的运作!

  运作这个词,很重要,在改革开放不久后,就出现了这个词,而对于京剧或者戏曲艺术来说,运作离的很遥远!过去在京剧行里,每个名角身后都有智囊团出谋划策,这是运作,小一点的每个角儿身后还有一个管事的,联系、安排演出,这也是运作,而今天呢?我们的戏曲团体中,戏曲文化发展中太缺少这个东西。不懂得如何去争取市场,难道要演员自己去跑市场吗?演员的责任是用自己的艺术去征服市场,而不是联系市场,齐如山对梅兰芳也说过这样的话:“一则可以宣传中国戏剧,沟通中外文化;二则若挣钱回来,除还账之外,所有的余力,完全充作提倡戏剧之用,如:办一戏剧学校,开一戏曲图书馆,建一合于科学的新式剧场。您且平心静气的去演戏,把这事让我去跑!我想只要多下功夫,总有门路可寻的”,当今我们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缺少的不是齐如山这个人,而是像齐如山这样的运作思想和模式。无论是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比如小到一场演出,还是把戏曲艺术推广到海外,比如大到把京剧介绍给世界,运作都是相当重要的。

  运作需要的条件,不外乎也就是三样:天时、地利、人和,文化的繁荣与流行是由国力决定的,天时和地利都占了,唯有人和,在这个阶段,推出这样的文化推广活动,就是一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举动!有了想法,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呢?

  于是我们再回到文化交流本身的问题上来,我们的这种京昆艺术在海外的推广,最终要取得一个什么成效?是海内外票友都唱几段的自娱自乐吗?还是看见外国人摇头晃脑的唱京剧,引起国人的大国文化自豪感吗?还是把它真正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前面提及,京剧昆曲在海外的推广和普及,最主要的矛盾是文化之间的磨合和包容,那么首先我们要坦露出诚意,这种诚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下,一定是相当自信的,在自信中取得别人对此文化的信任。其次就是介绍,要让别人了解、熟悉我们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就中国而言,要使别国了解我们的文化,恐怕没有比戏曲这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再合适的载体了,所以就需要有志之士开始实施具体的工作,建立联系,形成团体模式,开展广泛的活动等等。这些很细致的事情都需要一点点去完成,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很欣喜的看到,北京市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积极筹划,以及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等单位团体,以及孙毓敏女士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四处奔走,积极为推广京剧艺术所取得的成果,正逐步地把京昆艺术推广到海外所迈出的第一步。太令人激动了。

  因为迈出的这一步,承载了我们太重的文化自我认知和中国人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它是需要勇气、自信和智慧的!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